孩子:“爸爸,我想吃冰淇淋,不想吃豌豆!”
爸爸:“如果你不吃豌豆,我會很失望!”“我說不行就不行!”
【分析】
從營養角度考慮,爸爸的初衷顯然是為了孩子好。可是,這樣跟孩子說話,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卻是:綁架、霸道。
2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發展出自我意識,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不愿意成人插手。
孩子在與家長的互動中感知自己在家長心中所處的位置,專制、霸道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意愿沒有被尊重、被滿足,產生抵觸心理,甚至影響健康的自尊。
【小結】非暴力溝通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其經典著作《非暴力溝通》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之列。他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如果你不吃豌豆,我會很失望!”“我說不行就不行!”就是一種典型的暴力溝通,家長以自己的心情為要挾,向孩子施加以心理壓力,如此一來,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吃豌豆是為了讓家長高興,從而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換成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家長可以這么說:
“如果你餓著肚子吃冰淇淋,我擔心你會肚子痛。”
這樣既能照顧孩子的自尊心,也能刺激他的內生動力。
家長不能輕視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肚子里的小精靈最喜歡豌豆了!不然它們沒有力氣工作了喲!”
“好啊!吃完豌豆,我們就能去冰淇淋店了。”
孩子自打娘胎里就會察言觀色,而且是扮豬吃老虎,與熊孩子玩耍需要斗智斗勇,而且是接連不斷的給出狀況。
正如知道為什么孩子有寒暑假嗎?
老師氣瘋之前放假。
媽媽氣瘋之前開學。
與孩子玩耍,需要一份童心加一份耐心,方得圓滿。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