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連山易》、《歸藏易》好奇。清朝人馬國翰耗費了大量精力,在歷朝歷代的各種古籍文獻中,摘錄了前人引用的《連山易》和《歸藏易》中的只言片語。現將馬國翰整理的結果拿來給大家展示一下,看看這兩個的內容到底如何,滿足一下部分人的好奇心。
有意思的是,《連山》留下的文字不多,但論述者卻很多。大家意見各不相同,好像都讀過《連山》似的。細觀其佚文,發現《連山》有占卦的文字,有爻辭(用七和八表示),有解讀爻辭的《象》,可能也有對全文解讀的《系辭》,這些與《周易》的格式很接近。說明《周易》作者有參考《連山》的行文方式。
對于《連山》的作者,有說是伏羲的,有說是神農的,有說是夏禹的。筆者經過邏輯推演,認為是神農(連山氏)最初將伏羲(庖犧氏)的先天八卦改變成了連山八卦,并按著伏羲八卦的推演方式推演出連山六十四卦;黃帝(歸藏氏)結合洛書將連山八卦改變成歸藏八卦;夏禹結合五行將歸藏八卦推演出后天八卦(稱為“八索”),并將后天八卦與連山六十四卦結合,重新解讀詮釋,形成了流行于夏代的《連山》。而且在夏商周三代的流傳中,后人并沒有將其當做已經定型了的書,而是在占卦的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補充,到了周代,才最終定型。因此,才能解釋不同的人所見的《連山》各不相同,甚至有互相矛盾之處。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卷一《經編·易類·連山》
序
《連山》一卷,殘闕。案《周禮?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鄭玄注:“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變也。”賈公彥疏:“此《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云氣出內于山,故名易為《連山》。”
又曰:“夏以十三月為正,人統,人無為卦首之理,艮漸正月,故以艮為首也。”桓譚《新論》曰:“《連山》八萬言”,蓋后漢時此書尚存,君山及見之,而傳者甚少,故《漢?藝文志》、《隋?經藉志》皆不著錄,《唐?藝文志》有《連山》十卷,司馬膺注。
考《北史?劉炫傳》:“時牛宏奏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書百余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求賞而去,后人有訟之,經赦免死,坐除名。”自炫有偽造之《連山》,而司馬膺注本至唐始出,后儒獻疑,有繇也。
然皇甫謐《帝王世紀》、酈道元《水經注》、李淳風《乙巳占》皆引《連山》,謐晉人,道元北魏人,皆在劉炫前,淳風所引“姮娥奔月枚筮有黃”,與張衡《靈憲》同,決為古之佚文,其它以韻為爻,與《易林》頗似,縱非古經,要與《三墳》所載《山墳》為《連山》出于毛漸手序者迥不侔矣。
梁元帝亦有《連山》三十卷,段成式謂每卦引《歸藏》、《斗圖》、《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贛《易林》,今已亡佚,或者后人稱述不能區別歟?茲輯諸書所引并眾家論說為一卷,而朱元昇、薛貞二家說或見本書,或合先制,取以附正經之下,觸長引伸,在好學深思者之善會焉爾。歷城馬國翰竹吾甫。
連山
1、剝
上七曰:數窮至剝而終吝。——黃佐《六藝流別》引有曰字、吝字,羅泌《路史》引有而字。
象曰:至剝而終,亦不知變也。——黃佐《六藝流別》引有曰字及上句,羅泌《路史》引有亦字。
2、復
初七曰:龍潛于神,復以存身,淵兮無畛,操兮無垠。——羅泌《路史》引無曰字,黃佐《六藝流別》引作“復上七曰:龍潛于淵,存神無畛”
象曰:復以存神,可與致用也。——《六藝流別》引無與字,《路史》引無上句,作“象可與致用也。”
3、姤
初八曰:龍化于蛇,或潛于窪,茲孽之牙。——《路史》引作“初六”,無曰字;《六藝流別》引作“姤初八曰:潛蛇于窪茲孽之牙”。
象曰:陰滋牙,不可與長也。——《六藝流別》引無與字,《路史》引無“曰陰滋牙”四字,云:“象:不可與長也”。
4、中孚
初八:一人知女,尚可以去。——黃佐《六藝流別》
象曰:女來歸,孚不中也。——同上
5、陽豫
6、游徙——羅蘋《路史注》:“《春秋演孔圖》:‘孔子成《春秋》,卜之,得陽豫之卦’;《史記》:‘始皇得鎬池君璧,言明年祖龍死。卜之,得游徙吉’,陽豫、游徙,《連山》卦也。”
7、有崇伯鯀伏于羽山之野。——酈道元《水經注》
8、鯀封于崇。——裴骃《史記集解》
9、禹娶塗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啟。——皇甫謐《帝王世紀》,《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五。
10、有馮羿者得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只以奔月,將往,枚筮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驚,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李淳風《乙巳占》
11、陽文啟筮享神于大陵之上——(案:此條沒注出處)
12、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干寶《周禮注》引云:“此《連山》之易也。”羅泌《路史?發揮》亦云。
13、同復于父,敬如君所。——《春秋左傳》:閔二年,魯史卜楚丘之父,筮之,遇大有之乾。程迥《古占法》引之云:“此固二易之辭也。”
14、千乘三去,三去之余,獲其雄狐。——《春秋左傳》:僖十五年,晉卜徒父筮,卦遇蠱。
15、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春秋左傳》:成十六年,戰于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
顧炎武《日知錄》引此二節云:“即所謂三易之法也。”并附于此。
朱元昇《三易備考》曰:《連山》二篇,自復至乾為陽儀,自姤至坤為陰儀,其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系辭》二篇之末,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舉《連山》策言之也。又曰:《連山易》,夏時之取則也;《堯典》一書“分命羲和”,亦夏時之取則也。以《書》考《易》,其義一也。《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蓋取仲星以定四時者也。今即《連山易》而布以二十八宿,冬至其卦也復,其宿也虛;夏至其卦也姤,其宿也星;春分其卦也臨,其宿也氐、房;秋分其卦也遯,其宿也昴。四時之二至二分,以卦準宿,即《堯典》之中星。又曰:長分消翕者《連山易》,至精至變至神之理寓焉。乾與坤對,乾之長即坤之消,乾之分即坤之翕;坤之長即乾之消,坤之分即乾之翕。兌與艮對,離與坎對,震與巽對,余五十六卦兩兩相對,長分消翕,悉準八卦。
薛貞曰:《連山》乾始于子,坤始于午,與先天小圖合。又以艮、震、巽、離、坤、兌、乾、坎為序。
附諸家論說:
1.《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又曰: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2.《山海經》:伏羲氏得《河圖》,夏后氏因之曰《連山》。
3.杜子春曰:《連山》,宓犧。
4.桓譚曰:《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繁而殷《易》簡。又曰:《連山》藏于蘭臺。
5.鄭康成曰:《連山》,似山出內氣,變也。
6.淳于俊曰:《連山》似山出內氣,運連天地也。
7.姚信曰:連山氏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
8.阮籍曰:庖犧氏布演六十四卦之變,后世圣人觀而因之,象而用之,禹、湯之經皆在而上古之文不存。
9.皇甫謐曰:夏人因炎帝曰《連山》。《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云氣出內于山,夏以十三月為正,人統,艮漸正月,故以艮為首。
10.梁元帝曰:杜子春云:“《連山》,伏羲也;《歸藏》,黃帝也。”按《禮記》:“我欲觀殷道,得坤乾焉”。今《歸藏》先坤后乾,則知是殷明矣。《歸藏》既系殷制,《連山》理是夏書。
11.孔穎達曰:《連山》起于神農。又曰:周世之卜,雜用《連山》《歸藏》《周易》。《連山》《歸藏》以不變為占,占七八之爻。二易并亡,不知實然與否。
12.賈公彥曰:《洪范》云:“擇建立卜筮人三人,占從二人之言”。蓋筮時《連山》《歸藏》《周易》三易并用。夏殷以不變為占,《周易》以變者為占,三人各占一易。《士喪禮》:筮宅東西“旅占”,旅,眾也,與其屬共占之。《春秋演孔圖》云:“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陽豫》之卦”,宋均注云:“夏、殷之卦名,故今《周易》無文。”是孔子亦用二代之筮也。
13.劉敞曰:“艮其背,不獲其身”,人之道也。以寅為正,穆姜之筮,遇《艮》之八,是為《艮》之《隨》者,此《連山》之易。
14.邵子曰: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謂之人統,《易》曰《連山》,以艮為首者,人也。
15.方慤曰:《連山》首乎艮,其卦具內外而一體,其位居東北之兩間,則向乎人之時焉。夏用人正,故其書以之。
16.黃裳曰:闡幽者,易之仁也。故夏曰《連山》,象其仁而言之也。山者,靜而生養乎物者也,有仁之道也。
17.沈括曰:卦爻之辭皆九六,惟《連山》《歸藏》以七八占。
18.陸佃曰:《連山》始于艮,故曰《連山》,《易》曰“兼山”是也。先儒以為象云氣之出于山,連連不絕,非是。又曰:《連山易》,長安人家有之,其卦皆縱。
19.邵博曰:《連山易》意義淺甚,其劉炫之偽書乎?
20.李綱曰:《連山》、《歸藏》以靜為占,故爻稱七八,七八者,少陰、少陽之數也。陰陽之少,虛而未盈,故靜而不變。
21.朱震曰:《連山》首艮者,八風始于不周,實居西北之方,七宿之次,是為東壁、營室,于辰為亥,于律為應鐘,于時為立冬,此顓帝之歷,所以首十月也。
22.郭雍曰:夏易曰《連山》,商易曰《歸藏》,而布名曰夏商易者,時尚無易之名也。
23.張行成曰:夏曰《連山》,天易也,《太玄易》取之。
24.鄭諤曰:《周易》以九六為占,而《連山》《歸藏》以七八為占,《周易》占其變者,《連山》《歸藏》占其不變者。
25.鄭樵曰:《連山》,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
26.程迥曰:《連山》《歸藏》,宜與《周易》數同而其辭異。先儒謂《周易》以變者占,非也;《連山》《歸藏》以不變者占,亦非也。古之筮者兼用三易之法,衛元之筮遇《屯》曰:“利見侯”,是《周易》以不變者占也;季有之筮,遇《大有》之《乾》曰:“同復于父,敬如君所”,此固二易之辭也,既之乾則用變也,是《連山》《歸藏》或以變者占也。
27.程大昌曰:《周官》紀三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連山》,夏也;《歸藏》,商也,夏商之世,八卦固已別為六十四矣。
28.蔡元定曰:《連山》首艮,《歸藏》首坤,意其作用必與《周易》大異,然其為道則同。
29.鄭東鄉曰:自庖犧至夏商,八卦雖重而未知七八、九六之長變也,《連山》始艮,《歸藏》始坤,夏商用之,皆以不變為占,其數止于六十四而已。
30.羅泌曰:炎帝神農氏令司怪主卜,巫咸、巫陽主筮,于是通其變,以成天下之文,極其數以定天地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醡而祐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謂始萬物終萬物者,莫盛乎艮,艮,東北之卦也,故重艮以為始,所謂《連山易》也。
31.羅蘋曰:《連山》之文,禹代之作。
32.陳藻曰:夏有《連山》,筮昉于此乎?故夏未代虞而舜廷有之矣。
33.李過曰:《易鈔》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夏易首艮,是物先乎天地矣,夏易所以不傳,其說固善,然未免為率爾之談。夏、商、周易首卦不同,蓋寓三統之義。夏后氏建寅以正月為歲首,為人紀,天地二十四位,艮連于寅,萬物終乎艮,又始乎艮也。夏正建寅,連于寅,故首艮爾。
34.劉炎曰:或問《連山》《歸藏》之真偽,曰:《漢志》不錄《連山》,《唐志》則有之,《漢志》不錄《歸藏》,晉《中經》、隋、唐《志》則有之,昔無今有,其偽可知,況其言之不經耶?
35.王應麟曰:《連山》首艮,艮是萬物之所終始也,八風始于不周,卦氣始于中孚,冬至為歷元,黃鐘為律本,太元紀日于牛宿,紀氣于中首而以罔冥,于元艮之終始萬物也。又曰:意夏、商卦下亦各有辭,故周人并存以為占。
36.黃寅炎曰:《連山》,庖犧先天易也。
37.朱元昇曰:《連山》者,三易之首也。又曰:《連山》之作,兼取則于圖書。又曰:《連山》作于伏羲,用于夏;《歸藏》作于黃帝,用于商。周公相成王,設官分職,命太卜、筮人與《周易》并掌,不以周用《周易》而置《連山》《歸藏》于無用。又曰:《周禮疏》賈公彥釋《連山》之義曰:“《連山》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即賈氏之疏稽之《說卦》之辭,夏時之候,夏建寅正,純艮實應立春,春為時之首,艮所以為《連山易》之首乎?考《漢·律歷志》述三統,謂人統,寅木也,太蔟律長八寸,象八卦,伏羲氏之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也。以是知庖羲氏亦用寅正,夏后氏因之而已。公彥謂《連山》作于伏羲,因于夏后,此之謂也。又曰:《連山易》亡久矣,因《周禮》得存其名,因《說卦傳》得存其義,因夏時得存其用。
38.金履祥曰:《連山》《歸藏》其辭不復可考,學者謂邵氏互體、《既濟》諸卦圖即《連山》之遺法也,后世納甲歸魂之法,即《歸藏》之遺法也。
39.胡一桂曰:《連山》十卷,見《唐·藝文志》,自唐以前并無其書,則唐之《連山》似隋世偽書。
40.吳澂曰:《連山》,夏之易。
41.吳萊曰:易占以變,故其數但用九六而尚老,《連山》《歸藏》占以不變,故其數但用七八二尚少。《連山》七而首艮,《歸藏》八而初坤,亦不過伏羲之舊,及推其取用之策,《連山》三十有六,《歸藏》四十有六,《易》則四十有九,又若不相為用者。
42.朱隱老曰:《連山》,神農之易也,以艮為首,而凡建寅者宗之,雖唐虞亦然,不獨夏后氏為然也。
43.雷思齊曰:《連山》《歸藏》之易,其筮法同而爻辭異也。
44.朱升曰:《連山》首艮,終始之際也。
45.王祎曰:易自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當時蓋有圖而無書也,后圣因之作《連山》,作《歸藏》,作《周易》,皆本于伏羲之圖而取用各不同。
46.何喬新曰:《唐藝文志》有《連山》十卷,出于長孫無忌次述,文多缺誤,其書不傳久矣,然求之尚有可言者,所謂兼山艮,即《連山》之遺意也,六爻皆別,人象。書雖不存,象可得而推焉。
47.王道曰:《連山》首艮,說者皆謂艮寅位,與建寅之義合,此殊不然。艮在寅,文王后天卦位,夏何由而預取之?且六子皆屬人道,獨首艮,何也?蓋三女無論。震一陽動于二陰之下,坎以一陽階于二陰之中,具不足以當人道之正也,惟艮一陽止二陰之上,既有符于一君二民之象,而又深契夫惟止能止眾止之妙,人道之最善也,首艮取此。
48.湛若水曰:夏之《連山》,知止者,始終之要,程子所以取艮卦也。
49.孫宜曰:解《連山》者,謂如山出云,連綿不絕,夫出云連綿,奚足盡天下之理?又曰:八卦以序相循環,《連山》《歸藏》亦各有序,而其義未備。
50.胡應麟曰:《連山易》十卷,見《唐藝文志》。按班氏六經首《周易》,凡夏商之易絕不同。隋牛宏購得域內遺書至三十七萬卷,魏文成等修《隋史》,晉、梁以降,亡佚篇名無不具載,皆不聞所謂《連山》者,至唐始出,可乎?《北史·劉炫傳》:隋文搜訪圖藉,炫因偽造《連山》及《魯史記》上之,馬端臨據此以為炫作,或有然者,蓋炫后事發除名,故《隋志》不錄,而其書尚傳于后,開元中,盛集群書,仍入禁中爾。
51.沈懋孝曰:夏易首艮,以成終而胎出震之用。
52.郝敬曰:《連山》六畫艮卦,艮為山,上下兩艮,故曰《連山》。
53.焦竑曰:《連山》艮也,夏時,講學者所重在止。
54.孫奇逢曰:《連山》首艮,艮,止也,天下事不日新于行而日新于止,惟其時止則止,所以時行則行也,成始成終之義也。
55.黃宗炎曰:桓譚謂《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是殷書與《周易》等夏之文字幾二十倍于文王、周公之辭,豈古昔之方冊乎?為此說者亦不明古今之通義矣。
56、顧炎武曰:《連山》《歸藏》,非易也,而《周官》云“三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猶之《墨子》言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周、燕、宋、齊之史,非比皆《春秋》也,而云“春秋”者,因魯史之名以名之也。
57.尤侗曰:《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序卦略殊,卦名未嘗異也。
58.黃與堅曰:易,周所名,則《連山》、《歸藏》亦周以易名而謂之“三易”也。
59.朱彝尊曰:毛漸所序《三墳》,首列《山墳》,謂是《連山》之易,伏羲所作。其象有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潛山陰、連山陽、藏山兵、疊山象等義,其言曰“天皇始畫八卦,《連山》名易,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始明于世”,荒誕不足信也。又曰:按杜子春以“連山”為宓犧,“歸藏”為黃帝,姚信以“列山”為神農,而班孟堅《古今人表》既于圣人列宓犧、神農、黃帝,又于仁人著列山、歸藏,不應復出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