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代《連山易》
和《歸藏易》一樣,夏代的《連山易》在唐朝時候失傳了,但是卻在神農部落流傳了數千年,今天仍然能見到其痕跡。在今天神農后羿水族的巫師家族,有水書《連山蜴》,而從字源看,蜴和易同源,以此可以窺見《連山易》的樣貌。2005年水族巫師的后代謝朝海將其家族中流傳了數千年的水書《連山蜴》捐獻給了貴州民族博物館,并且說明連山易的用卦就是漢族所說的后天八卦。見下圖(第一排右圖為水書后天八卦圖,第二排左圖為水書文字寫的先天后天八卦圖,外圈為后天八卦,注意其左上角為離卦):
水族原本居住在中原一帶,在商朝滅亡之后大規模南遷到江南,并與江南少數民族深度融合。水族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有自己文字的少數民族,一部分文字直接來源于甲骨文、金文,后來又逐漸融合進其他的漢字,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體系,水書。
在水族聚居地區,能看懂和會使用水書的水族人(全部為男性)被人們稱作“鬼師”,他們在水族民間的地位很高,被人們所崇拜。“水書”就是“鬼師”祖傳的極為珍貴的寶物,只傳男不傳女,一般不會輕易傳給外人。水書就是靠一代又一代的鬼師通過口傳、手抄的形式流傳幾千年。水書所記,大多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日期、方位、吉兇兆象及驅鬼避邪為巫師施行法事的工具。水書這種特有的功能,促進了水族鬼神崇拜的世代沿襲。
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動,不論是判定事情的吉兇,認定鬼魅作祟,還是驅鬼送鬼、禳災乞福的巫術儀式,均由鬼師從水書中查找依據。因此,在水族鬼神崇拜的一切活動中,必須通過鬼師使用水書作為媒介才能發揮。鬼師與水書的結合,是維系水族原始宗教信仰——鬼神世界的紐帶,是巫文化傳承的物質因素,并維系著這個神秘世界經久不衰。水族的這種習俗,就是遠古文化的活化石,伏羲、炎帝時代,古人的知識體系也是如此流傳,一直到夏商周的。
水書除了包含大量的原始宗教信仰內容以外,它還保存了天象、歷法資料和水族古文字資料。而水族的歷法,與夏代歷法基本一致,只是9月過年與夏歷不同。在水族文字中,有一部分是比甲骨文還要古老的象形文字,應該是夏代文字。在夏朝遺址二里頭曾經出土的陶片上,有24個文字符號,經辨認其中大部分和水書中的文字是一致的(如下圖)。
水書《連山蜴》大約有8萬字,與記載中《連山易》的字數一致,而其中的文字也沒有涉及《周易》內容。其內容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以各種動物為象征、以圖畫和示意符號為主要表現方式,記載日月星辰、二十八宿等天象及其歷法的設置情況;二是以天文歷法為基礎,演繹推導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之間的沖、克、刑、合規則及其原理;三是根據這些原理來預測、指導各類活動,什么月份、什么日子為“吉”,什么月份、什么日子為“兇”,包括出行、經商、生產、出獵、婚嫁等各個方面。里面囊括了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識,無論婚喪嫁娶、行軍打仗、養殖種植均有記載。這正反映了水書《連山蜴》在古代部落中的皇家秘書的地位。這套水書,應該是在《連山易》的基礎上,經過歷代水族巫師不斷地吸收當時最新的占卦模型體系,一路演化到今天的。
在清華竹簡中《筮法》中,其內容包括了婚喪嫁娶,行軍打仗,吉兇禍福等等,包羅萬象,非常類似水書《連山蜴》。而其中又有部分內容與《鹖冠子》相去不遠。其中第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節中記載了納甲法,與西漢京房的納甲法完全相同,而其第二十六節專門講“祟”,依次為乾、坤、艮、兌、坎、離、震、巽,這個卦序,和之前推論的《連山易》卦序一模一樣。因此,《筮法》內容的直接來源,極有可能就是夏代《連山易》。
綜上所述,夏代《連山易》的六十四卦卦序,極有可能就是京房的八宮卦卦序(與帛書《周易》卦序相同)(根據后人搜集的佚文,《連山易》陽爻用七代表,陰爻用八代表,而《周易》用九代表陽爻,六代表陰爻):
從八索卦與地支結合圖來看,古人曾經解釋,艮宮與地支寅對應,而夏朝歷法中的正月就是寅月,因此夏代《連山易》以艮卦起首是由此而來。
2 從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
回顧從伏羲時代以來出現的四種卦序,可以看到其內在的邏輯聯系。四者是從最開始的“先天八卦”(伏羲八卦)一步一步演化成“后天八卦”(八索卦)的,如果缺少了中間兩種,只有伏羲八卦和八索卦,會發現兩種卦序之間的聯系非常弱,八索卦的出現非常突兀。但補充上了連山卦序和歸藏卦序,四者的關系就一目了然,而且也體現出了五行、八卦等抽象符號之間關系的演進關系:
如果河圖(數字+方位)是八卦圖的雛形,那么先天八卦圖就是從河圖變換而來;將先天八卦圖中的家庭關系理順就得到連山卦圖;將連山卦圖中四個角落(“四隅”)對調,就得到了歸藏八卦圖(或者直接將先天八卦圖用后天數標記,再按著洛書順序排列也可以得到)。而歸藏八卦中,已經有了金木水火四個行,但不在位;如果將金木水火放在四正位,艮、坤對應土,按著新的家庭關系以及先天八卦圖的關系圖,就得到了八索卦圖。
夏禹觀洛書結合五行九宮而得到八索卦,重新闡發《連山易》而做《八索》,并將天干地支洛書歷法星象等都結合進來,就形成了匯集陰陽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的集大成者,成為當時解釋力最強的一個模型。
在六十四卦方面,夏禹繼續沿用了神農的《連山易》,就形成了后世所傳夏代用《連山易》。除了水書《連山蜴》,至今道家的內部還流傳著《連山易》,細看就是些占卦的內容,和清華簡的《筮法》類似。換句話說,也許是因為《連山易》由于占卦的內容太多(各地出土的竹簡中,大部分都是占卦類的),所以被孔子等棄之不用(子曰:善易者不占),最終只在各路方士手中一直流傳,并不斷添加新的內容,到今天在江湖上看到的術士的羅盤(如下圖),乃至《奇門遁甲》,應該都有夏代《連山易》的遺跡。
3 《奇門遁甲》
順便提一句流行至今的《奇門遁甲》。所謂奇門遁甲,就是古人發現10天干與其余的體系融合得并不理想,如果天干只和五行對應,那么就只照顧到了四個正位,四個角落就沒有照顧到。所以古人試圖在解決10天干與體系融合的過程中,想到了如果讓10天干少一個,那么9天干就可以和9宮完美結合了。
于是古人就讓“甲”隱藏起來,根據不同的時間,甲隱藏的位置不同,再將其余天干按著一定的規則排列,這就叫“遁甲”。同時古人將當時流行的其他占術中的內容,諸如八門、八神、九星等都結合進來,形成了一個融匯2儀3才4象5行6甲8卦8門8神9宮9星10天干12地支24節氣72侯于一體,而又有極多排列組合的體系(至少有4320種組合,如果更細的深究,可能排列出多至531441種變化的組合),古人通過不同的組合,解讀出最佳時間和方位。這套體系里有負責解釋“天”的九星,負責解釋“地”的九宮,負責解釋“人”的八門,負責解釋“神”的八神,非常全面。由于此系統可解釋空間足夠多,系統足夠復雜,就可以預測并解讀大多數事情了。
4 模型總結
綜合起來,到了夏代,已經演化出非常成熟的預測模型。這套模型的演化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網絡(如上圖),從“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觀察開始,中間經過10層中間層的抽象、調整,最終演化成了相對穩定的夏代的占卦工具,這些工具最后流傳至今。這些模型從最開始先民的簡單觀察,到精確測量,到形成歷法,然后形成最初步的抽象符號(太極圖、七星),之后逐漸復雜化(陰陽、四象,八卦、九宮,天干、地支、河圖,三才、五行,六合、先天八卦、洛書、24節氣……),以八字(干支歷)、五運六氣、周易筮法(64卦+后天八卦)、奇門遁甲(羅盤)等來輸出。
而使用這些工具算卦的過程,其實也是對工具演化的過程的模擬,就像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是對進化過程的模擬一樣,都是復雜系統演化特點造成的。這個過程,輸入的變量只有時間、方位和內心疑惑想要占問的內容,中間經過10層網絡節點的計算,最終輸出一個或者吉或者兇的結果,和谷歌用神經網絡判斷一個圖片是不是一只貓的過程一模一樣。而這里面有4個輸入節點,27個中間節點,4個輸出節點,每個節點都要比神經網絡的ReLU函數要更復雜,有更好的自適應性。
因為要占問的事物與輸入的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聯系(見《周易》筆記8),那么經過千百年占卦巫師們不斷的總結(也就是用標注好的數據來訓練神經網絡),有經驗的占卦師那里根據每次占問的結果的準確性給不同工具賦予不同的權重,最終會形成非常神奇而準確的占問結果,就如同我們看到深度學習網絡能夠判斷一張圖片是不是一只貓時候的驚奇一樣。最終就會找到適合某些特定場景的最優網絡結構,例如,現今占卦的師傅都知道,太乙適合算大周期事物,奇門適合算中等周期事物,六壬適合算具體事物,梅花易數應急算非常好等等。
而由于占卦的過程是針對具體事件和場景的,因此充滿了隨機性,而神經網絡的輸入輸出之間也是混沌的,也就是輸入變量的微小差異可能導致輸出結果的巨大不同,所以對求卦者求卦時的時間、方位、內心狀態要求就非常高,這就體現了中國思維中的“同時性”的特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