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想做些高大上的飯,最不濟也該在中秋節的晚上蒸個蟹、做個四喜丸子之類的,怎奈小長假的第一天就連累了手指,即使是現在看過去,也是紫紅得有些可怕。可想見,被櫥柜門砸下的那一刻,老貓痛成了什么狗樣。
只是,老貓看著已買好的各色食材,終究舍不得浪費,只讓手指頭歇了一天,便叮叮當當的做了起來。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局,尤其還是個慘不忍睹的結局。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離老貓家很近的某個角落里,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家西安肉夾饃店,以老貓并不十分專業卻也有些挑剔的舌頭品鑒,確實與大西安的肉夾饃味道一般無二。為此,老貓還特意觀察了這間店品的廚房(烤饃的爐子和燉肉的鍋子就在門口),饃有些硬面火燒的感覺,應該是半發面,而肉呢,油亮奪目,肯定是用了大量的香料和老抽、冰糖等上色了。同時,老貓用了某APP查閱了不少臘汁肉和白吉饃的做法,自詡得了真傳,睡了個長長的午覺后,便胸有成竹的做了起來。(事實證明,老貓還沒有開肉夾饃店的功力)
愛之卻求之不易的肉夾饃
第一步是發面。向來崇尚少許、適量、若干的老貓根本就沒管什么比例,撕開酵母粉包裝就撒了起來,想想火燒大多是硬邦邦的,還特意少用水,扔進碗里慢慢發酵了約莫1個小時。
第二步是和面。發酵到恰到好處的面,手感棒極了,既有些軟,也有些硬,韌性十足,于是乎老貓興奮的揉了揉面,一分為二,做成了兩個餅。(失敗的伏筆)
第三步是烤饃。貓媽曾說過,餅越是厚,約是該用小火,再想想那家店面的烤饃爐子,老貓把火調到了小火,開始了烤饃之旅。當然,經驗不足,各種失敗!
第四步是鹵肉。這是早在發面、做饃坯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將上好的帶皮五花肉焯水去腥去血,備好各種香料(包括但不限于八角、香葉、花椒等),輔以冰糖、老抽、鹽等,然后放到砂鍋里燉了三個小時。肉做的倒是恰到好處、極其成功的。沒了好的饃,白瞎了好的肉。可惜!可惜!可惜!
失敗總結:1、饃的厚度是要有一些的,比如和老貓手指差不多厚,但是不能太厚,否則真的會烤成兩塊轉頭的,可以用來防身的那種!2、烤饃時一定要少翻動少翻動少翻動!重要的事說三遍!若是發現饃未烤好,就不要翻面了,讓它接著再烤個幾分鐘!3、不要覺得教程里做饃坯的手法就是為了花哨好看,那可是中原人民千百年來積累的經驗——先用搟出個瘦長條,然后,卷起來,聳立,下壓!
隨便說一句,烤饃以及最后切饃夾肉都是考驗手指耐熱程度的,做個肉夾饃,老貓手指頭已經熟到可以吃了!
再說說還算成功的辣子雞
先說敗筆。
成功中的瑕疵一、雞肉塊有大有小。因為雞塊首先是要炸過的,雞塊大小不一使得炸的過程很難控制,小的雞塊都糊了,大的雞塊還夾生。老貓的補救辦法就是在炸的過程中盡量將大小差不多的一起下鍋。
成功中的瑕疵二、紅尖椒有些少。還是那句話,老貓向來信奉中餐的適量、少許、若干理論,所以在購買食材時買了十個小雞腿和兩包干辣椒,而且因為貓爪子受不了辣椒的刺激,沒忍住疼,還留下了半包。
成功中的瑕疵三、木有炒花生。在做之前,老貓想的是,反正有芝麻,芝麻和花生香到了一起,味道一點都不和諧,干脆就選擇芝麻,省了炸花生的辛苦。畢竟那個油溫,一個控制不好,花生就黑如炭。
當然,最后的成品看起來還不錯,老貓動作稍慢了些,僅僅搶到了兩塊肉,一嘗,嘿味道很是鮮美呢。遂將步驟寫給大家:一、雞塊切好用鹽、胡椒粉、料酒、海鮮醬油腌制1小時以上;二、炸雞塊,一定要復炸一次,否則雞肉既不熟也不脆;三、先炒辣椒和香料,炒出香味時放進雞塊同炒;四、撒入芝麻,翻炒幾次即可出鍋。
插播一句重點:要相信食譜的重要性!
最后,讓我們紅塵做伴,吃得肥肥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