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做人立身之本,是人類生活的必須品。
在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提到過:“誠信也,信誠也。”句中所說的誠與信,就是我們現(xiàn)在人所說的誠信。信就是人言。在我的理解中,這應(yīng)該就是代表著,人說的話要言而有信吧。由此可見信的重要性。 ? ? ?信,一代代被傳承,直至現(xiàn)在人們都還在一遍遍的囑咐自己,教導(dǎo)下一代:人要有信,要以信待人。
? ?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和友人約定正午時分相約同行,正午已過,友人沒有守信到達,太丘不在等候便先離開了。太丘走后,友人才來。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那年七歲正在門外玩耍。那友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回答說:“他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jīng)離開了。”那友人便發(fā)起脾氣來:“真不是個東西!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元方說:“我父親和你相約正午時分相約同行,您正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有人感到慚愧,下車想和元方握手,元方卻頭也不回的走進了自家的大門。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其中也有著信的存在。即使是七歲的小孩子也明白信是與朋友交往相處的根本。人不可無信。
? ?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是啊,輗和軏本是非常小而不起眼的東西,但如果車沒有了它們,就不能得以行走。這就好比生活中的人與信。如果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就想失去了輗和軏一樣,如果要行走,必定要支離破碎,散成一攤。
? ? ? 就假如說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信,就像空氣一樣,無時無刻不被我們呼吸著。我們吃飯要信,要信這飯健康無毒。我們工作要信,要信下個月老板會如期給你發(fā)工資。我們讀書要信,要信老師能真正的把真知識傳授給我們。我們在社會要信,要信這個社會會給我們想要的生活。信,就是鏈接人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紐帶。
? ? 信用卡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銀行把錢借給群眾,就是相信每個人都會按時還錢。媽媽就是信用卡的忠實用戶。每個月都回按時把從銀行卡里刷出來的錢換回。有時媽媽也會忘記,但她總會給自己設(shè)上還款提醒,每月如期還款。是的,這就是誠信,這就是人在社會上與社會最直接的交流溝通。
? ? ?在我眼里,其實做到信很簡單。不用以為得干一件什么樣的誠信大事才算得上是信。只要用心感受,與人交往有言而有信,與社會交流有言而有信。先說后行,說到做到。這就是信!
? ? 讓自己成為有信的人,感受信,發(fā)揚信,傳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