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么,信與不信,有什么不同嗎?
? ? 有次聊天,一位老師說過:“如果學生相信老師,就容易記住老師說的話,就容易學得進。反之,如果不相信老師,則老師說的話就是水過鴨背,不留痕跡。”這話很是有道理,我也有親身體會。
? ? 大學以來,看的都是西方哲學的書籍,遵循亞里士多德的“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的教導,看書起手就是懷疑:“這話對不對?這個觀點是否全面?從世界本原來說有什么問題?”總是在不斷地思辨,不斷地質疑,直到真正接觸到儒學之后,思維方式就完全轉換了,已經不是懷疑前人,而是質疑自己:“我這樣做對不對?圣賢說的我怎么沒做到?我還應該怎么做?”對于西方哲學家說的,我根本沒記住,而對于這幾年看的儒學,卻過目不忘,讓日益老去的我很驚奇,想來這是“信”的力量所致。
? ? 于此,也和好友戲言說:“西方的書是橫版,所以看書總是搖頭反對;中國古籍是豎版,看書總是點頭贊同。”
? ? 但信與不信的差別遠不止于此。
? ? 現如今是一個無信仰的時代,宗教的終極信仰被打破,社會的終極理想共產主義被成為幻想,人生的終極目標被朝夕所得替代,說無信仰可能不對,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個金錢與物質信仰的時代,眼之所見,耳之所聽,言之所及,行之所終,心之所期,指向的都是金錢與物質,左右著我們的一切。
? ? 金錢與物質的無盡需求,折射的是自身對社會和未來的不安全感,孔子說:“沒有得到的,就擔心自己得不到;已經得到的,又擔心自己會失去。”得與不得,都在擔憂,“然則何時而樂耶”?支撐人生的,需要的是信仰的力量。
? ? 可是,“信”哪有那么容易!
? ? 如果有興致,面對一個觀點時,看看自己內心的態度,常常出現的是懷疑而不是相信。好像懷疑已經成了我們的習慣,似乎只相信自己,這也好。但當面對一個觀點時,再看看自己內心的態度,卻又發現,自己其實并不相信自己。這如同一個怪圈:既懷疑又相信。
? ? 既懷疑又相信,又愛又恨,就是孔子說的“迷惑”,迷惑就是孟子所說的“放心”——放失本心。本心找不到了,只有別人的言談和媒體的夸張占據著內心,這個說這樣,那個說那樣,無所適從,怎能不迷惑?
? ? 王陽明說,人的內心要有個“主宰”,這主宰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善良、公正地判斷,不被自己的私意所困擾,自然就內心光明,陰霾盡掃,迷惑就無處滋生。
? ? 因而,信仰,不是遇到困惑找個佛腳來抱,也不是唯唯諾諾地盡信古人,而是捧出自己一顆心來,除塵去垢,做個“真人”,真小人也罷,真君子更好!這才有真實的人生,而不是亦夢亦幻。
(向雄讀《論語》之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