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共讀的小伙伴們大家晚上好!
《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寫吧寒假共讀第二次分享會現在開始。
我是今晚的主持人,來自福建的陳秀玉,大家口中的小塵老師。
這是今晚我們的共讀流程,首先是由吳繼紅、董純、王金祥三位老師帶來的領讀分享,然后是張麗華老師的點評。大家在聽分享的過程中,有什么問題也可以留下。我們分享活動結束,可以再深入討論。
一
為我們帶來分享的第1位嘉賓是吳繼紅老師。
? 吳老師是山西省小學語文教師,運城市骨干教師,萬榮縣明星教師。連續參加了第五、六、七屆全國“教育行走”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活動。在2020年全國“教育行走”教師公益研修夏令營進行專題演講。榮獲“最具使命感的教師”。是“教育行走一起寫吧”22號挑戰者。
吳繼紅老師分享的主題是《我的“上學記”》。
聽了吳老師的分享,我記住了敬業的,善于想方設法激發每一個學生學習興趣的衛老師。擅長理科教學,是吳老師幾兄弟共同的老師,還是幫助過他女兒的董老師。
吳老師說,對老師的最好回報,就是永遠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就是一輩子學習做一個好老師,就是努力成為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這句話說的特別好,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
二
第2位分享嘉賓是董純老師。
董老師是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導師、2021教育行走5群學習委員、明霞教師成長聯盟成員。“一起寫吧”179號挑戰者。
董純老師分享的主題是《反思,向成長最深處漫溯》。董老師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故事呢?有請董純老師。
董純老師分享了她讀完吳松超老師《給教師的68條建議》中"寫好教后記和觀課記"后的學習心得。結合王君,王維審等老師的故事,從三省吾身,認識自我;見賢思齊,提升自我;反躬自問,重塑自我,三個方面談了教學反思對老師個人成長的意義。
董純老師這句話我聽后覺得特別有力量感:"在反思中“發現自我”,努力向更高的思想風格體系去探尋。"
三
今晚的第3位分享嘉賓是王金祥老師。
王老師是臨清市實驗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山東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先進工作者、聊城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鑒定專家庫成員、聊城市小學語文優質課一等獎。個人主持山東省、市級課題共三項,獲得聊城市教學成果獎一項。"教育行走一起寫吧"175號挑戰者。
王金祥老師分享的主題是《教后知得失,寫后明方向》。
葉瀾教授的那句名言——“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很多老師都聽過吧?
王老師也非常熟悉,更為可貴的是他還努力踐行著。所以這句名言對王老師的影響非常深刻而久遠。
不管對教案還是教后記,王老師都非常用心地在寫,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些回報。
聽完王老師的分享,我有一點感觸特別深,成長的道理我們很容易懂,但道理和成就之間還有一道很重要的坎,而這道坎是需要我們用行動去鏈接的。
四
最后我們要請出今晚的點評嘉賓張麗華老師。
張老師是河南省骨干教師、河南省優質課教師,榮獲“平頂山市優秀教師”、“平頂山市教育體育系統學術技術帶頭人”、“平頂山市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平頂山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教育行走一起寫吧”158號挑戰者。
聽了三位老師的分享,作為今天晚上的學習委員,張麗華老師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感受會分享給大家呢?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請出張麗華老師。
評課、議課,寫觀后記,寫教學反思,都是學校要求做的事。一些老師有應付之意。如果我們可以把這項學校的要求,像王老師一樣扎扎實實地做好。受益的首先是我們自己,然后是我們的學生。
張老師點評時說得特別好:"我們心目中完美的好老師是什么樣的,那就讓我們努力成為什么樣的老師吧,因為我們不經意間種下的種子或許就在學生心中發芽、開花、結果。"
正如本書作者吳松超老師所說,寫作就是研究、反思,拿起了筆就是踏上了專業成長之路。
"教育行走一起寫吧"挑戰群的老師基本上屬于日更狀態,我們都已經拿起筆,走在了專業成長之路上。我們還會盡量抽時間進行專業的閱讀、實踐與反思,在這條專業的成長之路上走得更踏實,更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