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媽媽的我們都想在孩子面前維持自己溫柔賢淑的形象。。。但,總會有一些時候hold不住自己,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大喊大叫,甚至說出一些糟糕、傷人的話。
美國的熱門脫口秀節目《吉米雞毛秀》曾經做過一次街頭調查,隨機詢問小朋友,“媽媽說過最糟糕的話是什么?”孩子們天真的稚言稚語讓人忍不住想笑,但笑過后,也引我們深思。
先看一下采訪視頻↓↓↓
(建議wi-fi下觀看,土豪請忽略)
有一類回答是:
還有一類回答是:
視頻里有一個身著蜘蛛俠的紅衣小男孩,他媽媽說過最糟糕的話是“孩子們,我試著好好和你們溝通,可以安靜一點嗎?”坦白說,這句話,并不算糟糕,不是嗎?小編想他一定可以成長為一個快樂的男孩吧,因為他不用遭遇來自父母的惡語相向。
1.言語侮辱會改變孩子發育中的大腦結構
孩子大腦正在發育,尚未定型,他們對言語暴力調節能力比成年人差很遠。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言語侮辱會造成孩子大腦“損傷”。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回(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當環境充滿了壓力,并且需求常常被剝奪,人類的大腦為了調整狀態適應環境,會轉換為“求存模式”。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
這也是我們會見到有些童年貧窮、家庭不幸的人,即便他們成年后生活環境已經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他們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很多人仍然像過去一樣過于謹慎、膽怯、吝嗇、傾向于討好他人,躲在角落希望不被人注意等等。
2.言語攻擊會讓孩子更加自卑
很多成人也有這樣一種體驗,在一些消極事件發生時,他們的大腦中會出現類似于“我不夠好,所以好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或者“倒霉的事情就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我一無是處”等等一類的聲音。這些人就是在大腦中有著“內化批評聲”。
孩子在成長中不斷接收外界信息的同時,會把爸媽對他的評價也內化為一種自我評價。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承受著外界的苛責與批判,他們人格中消極一面就會得到滋養,不斷壯大。這種內化了的批評聲,常常存在孩子的大腦中,會在他做某些事情或者評價自己時出現,有點像自言自語,但是卻對自己充滿了否定和批判,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自卑。
所以,常常被苛責的孩子,即便成年后苛責他們的人已經不存在了,他也會把這個人對他的態度變成自己對自己的態度,時常苛責自己。
3.故意的情緒傷害影響效果更久遠
當我們感受到一個人是抱有故意要來傷害我的動機時,內心的痛苦會是加倍的。刻意的侮辱對一個人傷害遠大于無意中的傷害。
如果孩子時常都被爸媽以故意言語攻擊、貶低,即便這些話語聽上去可能只是一句“嘲諷”,孩子受到的傷害也非常嚴重。
順便對家里有大孩的爸媽提個醒,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外界持續的言語侮辱,例如來自同學、老師、兄弟姐妹等等,作為父母你必須要立即干涉,讓他們停止這么做,因為這和持續毆打你的孩子沒什么太大區別。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帶著一個“受損”的大腦結構一直到成年,就別在成長過程中用“暴力語言”傷害他。做一位能夠和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比送孩子什么禮物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