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聽說它,是因為上個月同名的大電影上映。
即將上映的時候,同事在我對面一臉期待的說,這是她12月最期待的電影。我感到好奇,就問這是什么題材的電影?
她說:就跟標題說得一樣,講述在故宮修文物的一群人。之前中央電視臺推出過紀錄片,現在上映了。
結果,很奇怪,上映之后排片很少,有些影院根本就沒有排片。同事大為不解。她認為這部電影雖然既沒有大咖演員也沒有大牌導演但是有它自身不可代替的魅力,不應該被這樣對待。
這樣一來就更勾起我的好奇心了,到底是什么讓她如此念念不忘,甚至打抱不平。
我先去搜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這個分為3集的紀錄片,按照文物的類別介紹了修繕這些文物的大師。很容易搜到,延續了央視紀錄片一貫的風格,漂亮的構圖,清晰的解說,簡單的人物采訪。很好的做到真實記錄。
相比較情節跌宕的電影是有些寡淡了。像是隱居的人,品茗閱讀,活得清遠。其實他們本來就是這種清遠的人,他們的工作內容單一卻有難度,可能終其一生也就和一件文物做伴而已。
但是,不知道為什么,讓生在花花世界的我在看的時候莫名靜心和感動。
我整天計劃著,周末要約哪些朋友吃飯,小長假要去哪里去領略大好河山。盡管工作的時候也兢兢業業,但是沒辦法把所有的生活都獻給工作。也沒辦法真的做到“擇一事,終一生”,認為換工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在故宮工作的大師們,好似理所當然的把工作融入生活,自然而然的認為這便是一生的事業。這應該就是最近一直在提倡的“匠人精神”。能給浮躁的心降溫。
也不用說要學習他們的這種專注精神,至少我認為應該了解和知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能做到“擇一事,終一生”。
現在,偶然看到《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本書籍出版,內容也是根據紀錄片整理的,盡量保持了比較原生態的采訪,做到客觀。書中有很多精美的插畫。與其說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倒不如說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感覺從紙張到排版都很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