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10/212
- 前言 12
Part1 重新探索自我 22
chap1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 思維定式的形成,思維定式如何影響觀點,觀點又如何左右行為?
- 要改變現狀,首先要驚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 人類行為和人際關系是基于 收獲法則的自然系統。
- 家庭,學校,教堂,單位,朋友,同事以及流行思潮,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的思維定式。
- 你對她的態度和行為必定出自你對她的看法。
- 實質性的生活變化還是要靠思維的轉換。
- 承認自己的無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 聆聽需要耐心,坦誠和理解對方的愿望,屬于品德的高級范疇。
- 重大問題發生時,依我們當時的思想水準往往無法解決。--愛因斯坦
- 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chap2 七個習慣概論 42
- 習慣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 知識指點“做什么”及“為何做”;技巧告訴“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
- 一個能做到互賴的人,既能與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潛力。
- 唯有在金蛋(產出)與雞的健康和幸福(產能)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 真正的效能。
Part2 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52
chap3 習慣一 積極主動-個人愿景的原則
- 弗蘭克爾人生有三種主要的價值觀,一是經驗價值觀,來自自身經歷;二是創造價值觀,源于個人獨創;三是態度價值觀,即面臨絕癥等困境時的回應。
-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為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并將其作為自己行為的內在動力;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條件的制約,那也是我們有意或無意地選擇了被外界條件控制,這種選擇稱為 消極被動。
-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于 “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于“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范圍的事情不放。
- “由內而外”地改變先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具創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 對錯誤的回應
- 兩種能夠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徑:一是做出承諾,并信守承諾;二是確立目標,并付諸實踐。
-
實踐P67
- 觀察自己說話的方式,確認自己消極還是積極。
- 找到令自己備感挫折的問題,判斷屬于直接控制,間接控制還是無法控制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第一個步驟。
chap4 習慣二 以始為終-自我領導的原則
- 領導與管理:管理關注基層,思考的是“怎樣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領導關注高層,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業”。
- P81的圖不錯。
- 以原則為中心的人會保持冷靜和客觀,不受情緒或其他因素的干擾,縱觀全局,深思熟慮后才做出正確的選擇。
- 唯有參與,才有認同
-
實踐P97
- 檢討自己對目前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生活是否滿意。
- 個人使命宣言
chap5 習慣三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 人類特有的四大天賦: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以及最為重要的自我意識。
- 獨立意志指的是做出決定和主動選擇,并根據這些決定和選擇采取具體行動的能力。
- 有效的自我管理所涉及的大都是左腦所擅長的能力:分解,分析,排序,具體運用以及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等。
- 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 按照彼得.德魯克的觀點,高效能人士的腦子里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 他們的思維是預防型的,總是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
- 以第二類事務為中心的日程安排需要以下四項關鍵步驟(P109開始的例子):
- 確認角色
- 選擇目標
- 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每一任務欄下你最想做的一兩件事,作為你選定的目標。
- 安排進度
- 每日調整
- 對人不可講效率,對事才可如此。對人應講效用--即某一行為是否有效。
- 授權分為兩類
- 指令型授權:讓別人“去做這個,做完告訴我”。
- 責任型授權:關注重點是最終的結果。在以下五方面達成清晰,坦誠的共識
- 預期成果
- 指導方針
- 可用資源
- 責任歸屬
- 明確獎懲
-
實踐P117
- 每周都制訂一個周計劃,并規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專門做這件事情。
Part3 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118
chap6 人際關系的本質
- 能夠增加情感賬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
- 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是自制與自知之明。
- 六種主要的投資方式
- 理解他人
- 注意小節 人的內心都是極其柔弱和敏感的,不分年齡和資歷。
- 信守承諾
- 明確期望
- 正直誠信
- 勇于致歉
- 無條件的愛
- 為群體服務,遠不及建立私人關系許要更多人格修養。
chap7 雙贏思維 -人際領導的原則
- 不能利益共享,那就放棄交易。
-
實踐P145
- 反省自己的交往模式
chap8 習慣五 知彼解己 -移情溝通的原則 146
- 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
- 四種“自傳式回應”傾向
-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 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 實踐P159
chap9 習慣六 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160
-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了解。
- 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毫無益處,要有分歧才有收獲。
- 溝通三層次
- 互相提防
- 互相尊重
- 統合綜效
- 實踐P173
Part4 自我提升和完善 174
chap10 習慣7 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煉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 工作本身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 擁有財富,并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 從四個層面磨煉自己
- 身體
- 精神
- 智力
- 讀書:一月一本;兩周一本;一周一本
- 寫作:不斷記錄自己的想法,經歷,深刻見解和學習心得,我們的思路就會更加日晰,準確和連貫。
- 社會/情感
- 金句P186
- 實踐P188
chap11 再論由內而外造就自己 190
- 討論各種感興趣的話題--人,理念,事件,子女,我的寫作,我們的家人,未來的計劃。
- 討論內心世界--成長經歷,行為模式,感受和自我懷疑。
- 無論哪個人露出了內心最脆弱的一面,另一人都不得追根究底,而是要盡力體諒對方。
- 我們認為愛情保鮮的秘訣就是交談,特別是討論彼此的感受。
附錄
- 附錄1 P196
- 附錄2 P200
- 附錄3 P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