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做決定都有可能出錯。但是“考慮不周”的后面,有兩種態度,決定了事態的發展。
一種是及時調整。也就是“求真思維”
另一種是不斷找理由。也就是“辯論思維”
怎樣算找理由?
這里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事前”和“事后”。
“事前”,正如姚先生解釋“設計”一樣。我們需要了解現況。了解真實。那當然需要找到問題的“因果關系”
而“事后”。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希望自己在將來再次遇到類似的選擇時,能夠選擇的更好。那么,“事后的分析”,最好把重點放在“如果我這樣做,事情就會那樣發展?!?/p>
而不是在“事后”。在分析一件事的時候,總說“我已經盡力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我做出那樣的選擇?!?br>
那樣說,也沒什么。但是確實不太利于自己進步。因為那就相當于說“我已經很完美了?!蓖昝赖娜耸遣恍枰M步的。
不過,這一點其實很難。(手動滑稽)因為我有時候也會陷入這樣的境地。
“MD,我都這樣分享了,居然還有人嘰嘰歪歪,造謠抹黑!”
【可是事前沒有辦法了解太多的情況,接觸到真實,那就好像你之前說的需要預判(預先判斷?),預判也會存在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做的決定,即使會有問題,也可以按你說的事后及時調整】
對啊。兩條路。
A、預判→更好的選擇。
B、預判不準確→普通的選擇→發現問題→改進
不推薦第三條路。
C、預判不準確→普通的選擇→發現問題→那不是我的錯。
不容許犯錯,是非人性化的。但是發現問題后,如果重點放在了“那是對方的錯,是團隊的錯,是社會的錯,是國家的錯?!?/p>
那其實也并不能說這個人有什么不可取。只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樣的行為方式,很難把握自己的命運,改善自己所在的世界。
更多相關資料:論求真思維 《數學教師》1997年第11期
https://wenku.baidu.com/view/22e7f4c9910ef12d2af9e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