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里科夫的意義
如果別里科夫的意義只是讓我們知道他是一個保守腐朽的衛(wèi)道士又是一個舊制度的犧牲品的可恨又可悲的形象的話,我覺得還不夠。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一個人甘愿把自己裝在套子里,社會制度到底用了什么手段把他套成衛(wèi)道士。
原文的最后一段是這樣的:自己由于容忍這種虛偽而被罵成蠢貨;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隱忍不發(fā),不敢公開聲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邊,反而自己也弄虛作假,還不住微笑,而這樣做無非是為了混一口飯吃,為了有一個溫暖的小窩,為了做個不值一錢的小官。
所以我想答案也許是恐懼。恐懼是制度用以控制民眾的手段。
恐懼無法消除是因為民眾已經甘當奴隸,甘愿被轄制。在當時的社會,別里科夫式的人們始終恐懼上級,恐懼當局,一絲一毫都不敢逾矩。如果不往套子里鉆,也許會一無所有。
人們還恐懼變革,恐懼新事物,因為安穩(wěn)地做奴隸,他一方面至少可以保證得到的不失去,甚至還可以得到更多,一方面變化總會有風險,因為人們不知道變革之后,將要付出多少代價,將要面臨多少挑戰(zhàn),將要面臨怎樣的生活,將要出現(xiàn)多少亂子,更不知道哪個亂子會奪走他所擁有的,所以還不如安安穩(wěn)穩(wěn)做好奴隸。因此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有的會為了保全自己、為了一己私利而喪失人格、喪失做人的尊嚴。而有的被套子套得過牢甚至不知道是非和善惡,何談尊嚴和人格。
因此思想被鉗制,靈魂不自主,恐懼使得人猥瑣得不能稱之為人。
恐懼之所以無法消除還有一個的原因是人性的漠然。舊思想根深蒂固而新思想只是曙光咋現(xiàn),人們習慣了被套,也習慣了去套別人,雖然人們也正被民主自由之思想所陶冶,可每一個人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充當時代的英雄,只敢怒而不敢言,甘心被轄制、被奴役,所以才會出現(xiàn)人人都討厭的別里科夫轄制整座城十五年之久的現(xiàn)象。所以埋葬了別里科夫后局面一點都沒有好轉,因為好像人人都討厭別里科夫而人人似乎都是別里科夫。
為了襯托別里科夫們的恐懼,小說還特意安排了,一個花連卡,一次戀愛。
花連卡是一個什么姑娘呢,原文說她像阿佛洛狄忒從浪花里鉆出來了,她走來走去,雙手叉著腰,揚聲大笑,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把我們大家都迷住了,甚至別里科夫也包括在內。
一個熱情奔放,待他誠懇的女人多少引發(fā)了他內心的渴望,而面對內心的渴望別里科夫是什么態(tài)度呢?他說 :“這件事鬧得我六神不安,我現(xiàn)在通宵睡不著覺。老實說,我害怕:她和她弟弟的思想方式有點古怪,他們講起道理來,您知道,有點古怪,她的性情又很活潑。一旦結了婚,以后說不定就會惹出什么麻煩來。”可見恐懼已讓他連同他的渴望都越發(fā)深地鉆進他的套子里去了。最終終于鉆進棺材這一套子,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仿佛暗自慶幸終于裝在一個套子里,從此不必再出來了似的。美好的愛情讓他恐懼,埋葬生命的棺材卻讓他安詳。
而其他人呢?很多人在葬禮上想笑卻做出了憂郁的表情,唯獨華連卡,等到棺材放進墓穴里,她就大哭了。花連卡只會哭或者笑,中間的心情是沒有的。
這樣一個敢愛敢恨,熱情健康,真誠自由,敢于追求真正靈魂的人不僅在當時的俄國猶如黑暗中的一縷陽光,而且在現(xiàn)在我們讀者的心里也依然光彩照人的。
我們身上有沒有別里科夫的影子,我們是不是被保守腐朽套住的那個人,我們是不是那個恐懼生活發(fā)生變化的人,我們是不是那個對改變現(xiàn)實持漠視態(tài)度的人,我們內心渴望做華連卡還是做別里科夫呢?
所以別里科夫的意義還在于讓我們思考我們身上的套子,讓我們知道人應敢于走出套子,人應擁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人應戰(zhàn)勝恐懼,追求真正的靈魂,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的一種自覺。只有人人擁有這樣的自覺,我們才敢說我是我,民族才能是充滿活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