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永澄老師講的內容是第一章的檢視閱讀。
寫一下做少的得多寫一個學習心得。
這個道理,反復聽說,另外的說法比如”慢就是快”,厚積薄發等。重要的道理往往是簡單的不不行,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每天見面,但是沒能引起注意的,顯然一個睜眼瞎。但是在永澄老師的帶領下,親身體會了,以前只有在書上才能聽說“大牛,高手”的學習方法和認真程度。
如此,因為親眼所見,從跟我沒關系,到開始篤信這些簡單而又深刻踏實的道理了。
做少的多,要怎么實踐呢?
其一,永澄老師說讀書獲取信息,就要從信息源上下功夫。
花時間,讀大書。反復讀,吃透一本底層原理的書,讀其他暢銷書就很快了。
其二,讀好書要放慢。永澄老師說,他讀《把時間做朋友》讀了17遍,分享30遍。。
第1個感受是,哇好厲害。
第2個感受是,我只讀了4遍,且不說讀書質量,17遍跟3遍,數量上就差很遠。
第3個感受是,哇,原來我跟高手的距離在這呢!發現了距離,就好辦了,模仿高手,跟他做到一樣的地步
第4個感受,就是永澄老師讀一本好書的時間跨度肯定很長,分享30遍都分享什么內容呢?怎么分析的呢?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只花了1天,頭3遍加起來大約一周,做了寫摘錄筆記,就覺得很夠啦,受益滿滿得意忘形(大約就是有很多啟發感,但是并沒有跟自己產生關系)。大概過了2年,大概人生還是問題加迷茫,于是讀了第4遍。我的讀書過程,本身就反應了很多問題,如果我剛開始就認真讀,真的讀進去了,內化了,我想兩年后應該不置于還是那么迷茫。
放慢的一個方法就是“在時間上拉長”,讓潛意識和大腦去學習。因為,學習不僅僅是知識輸入的過程,還是一個生理過程,大腦神經干嘛干嘛的,具體了解這個事情就要去看認知學原理的書了,總之,學習是一個生理過程,就和懷胎十月一樣,不能急,否則后果很嚴重。
放慢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一次只做一件事情,這原本就應該是輕松加愉悅的事,可為什么這么難呢?一方面我覺得是永澄老師提到的內心沒有“秩序感”,另一方面,就是因焦慮引起的“貪多”。
秩序感是自己內心對于某一確定目標按要求和標準達成的自我要求程。你給自己定了事情并且按照自己確定的要求去執行并完整,秩序感就很強,反之,秩序感就很弱。秩序感,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守紀律,一旦確定下來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去做,而不是稍微遇到點困難就要逃避
焦慮,是我這些年感受最深的一個東西,也是對成長來說傷害最大的東西。有時候就覺得,如果一個人焦慮的方法不對,成長的姿勢也會變得很難看。焦慮,大概是因為現實生活里撲面而來的種種缺失和不足,什么都想立刻獲得,但是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化解問題或者獲取結果。現在想想,焦慮表面上是實力不足,本質是分不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最重要。也就是無法主動做出選擇,而導致的被動接受壓力。因此,無法延遲滿足,沒有長期目標,只有短期的焦慮。
寫到這里,內心翻涌。這次讀《快思慢想》也是一樣的,如果我采取和以前的讀書方法,結果也是可想而知,不會說沒有收獲,但肯定會錯過很多很多。共讀活動過去2周,好幾次都會因為無知的傲慢,而輕視正確閱讀的重要性,想重走那條舒服的走老路(此處應該是有個認知捷徑),但每次看到永澄老師的讀書方式,就能很清醒的走回來
其三,想起《好好學習》里提到的,學習就是糾正原有假設。既然糾正就要有對標。做少的多的就要讓自己做對做到位。這是
永澄老師說要給自己建立高標準,這個高標準“就是做到位”,做到位。竭盡全力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
其實剛開始,填寫共讀標準的時候,我選擇的高標準,其實也沒懂什么是高標準,現在也不懂,但是大約能感知到了。高標準的標準是什么?因人而異,而“異”的共同點是:不留余力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只有一次次“榨干”自己的才能,才能脫胎換骨把。
說到這里,我感受到自己對“竭盡全力”這些以前一聽到就認知緊張的詞,是滿滿的堅定和踏實感。
那么我自己的高標準是什么呢?雖然不能一次性寫到位,但是永澄老師說了,讓自己的認知結構化,才能進行驗證和補充,可以先驗解釋。
一切為了糾正自己的認知假設,那么
1.暴露出自己的認知假設: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行為
2.找出正確的認知假設,結構化并理解,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將學習的到的知識點,用相應的方法解釋,如畫結構圖,流程圖,或者圖片解釋,然后學習過程中完善補充
3.實踐:將形成模型和標準的結構化假設去行動
4.反思:將自己的認知假設和學習到的認知假設進行對比,找出距離,并實踐
5.重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