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乙一的小說《瀕死之綠》之后,在我腦中蹦出來的五個字兒就是:社會認同感,小說中的正雄是個小學生,在班級里并不是那種活潑耀眼的孩子,是個膽小且沉默寡言的男孩,這樣的人本身就很敏感,周圍的氣候總是感染著他。
校園說白了就是社會的雛形,你在進入社會之前就已經體驗到的小型社會的縮影,正雄的班主任羽田老師剛來就職,急于表現自己,一時間得到了家長、學生和同事的一致好評。但好景不長,羽田老師事實上并不是大家看上去的那樣美好,對他的評價也降低了,為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羽田開始尋找擋箭牌。
他發現了好欺負的正雄,在班級中常常拿他開刀,將所有指責全部放在他一個人的身上,羽田老師也因此成功的脫離了大眾討論的熱點,可是從此正雄便成了班級里口誅筆伐的學生了,同學們開始漸漸疏離他嘲笑他,人在群體中總是希望得到大多數人們的肯定和喜歡,這便是認同感,小說里的正雄在羽田老師的無端指責中一次次被班里的同學排擠欺凌,使得正雄有了殺死老師的想法。
或許乙一的這本自傳小說里想表達并不是認同感這個問題,他所體現的是一個教育體系里道貌岸然的羽田老師這樣扭曲黑暗的產物, 但我想除了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外,這本小說里也有可以探討的內容,比如人是否會為了在一個環境中生存下來而拋棄自我的認知和理想?
一個小團體就好比動物族群,這里面總會有生物鏈高的那一個和生物鏈低的那一個,在頂端的那個人會指使比他低的人,這種時候必然產生一種生存法則,為了存活下來的低端的人便會拋棄一切尊嚴,阿諛奉承比他高的人,自有人類和動物以來就有這種獲求生存的循環模式了,只是人們會為了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感能做到何種地步的不同而已,一個山林中不能存在兩只虎王,生存下來并且能成為王者的必定是能力高于他者的人,所以不想成為生物鏈最低的那個要不是默不作聲的中間那層人,要不然就成為強者,總之如正雄那樣不要成為被淪為最下面的那層人,過著苦不堪言的人生。
小說中是以理想化的結局結束的,但回到現實的社會中人類是否如此美好呢?這真值得思考。
豆瓣作者: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