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換上牽引繩,卒卒依然趴在自己小小的狗窩里面,我終于確認了自己真的做錯了。
曾經我為讓他安靜而自豪,到處炫耀,現在他的安靜卻讓我非常非常不安。
曾經我是能夠把握住訓練的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信心愈發膨脹,想偷懶的心思一點一點發芽,我終究還是拿起了那根雞毛撣子。
一次、兩次,恐嚇式懲罰的效果立竿見影,也并沒有看到卒卒明顯的抗拒,讓我回想起支配的快感。最開始不懂得管教的時候我曾嘗試過打罵,因為也不是那么喜歡狗狗,甚至會當成一種泄憤的方式。
“反正只是狗,反正痛一下就好了,反正……”
反正有很多借口。再者,迅速解決問題當即獲得的滿足感就如同毒藥,短暫但爽快。
大家都那么喜歡簡單粗暴的事情,大概也是像我這樣,既有點犯懶,又害怕麻煩吧,又或者是陷入了一過性興奮的泥潭。
不過因為發現了問題,還是及時糾正了自己的問題。作為一個過來人,希望能夠讓有同樣錯誤觀念的主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人寵相處的問題,最簡單粗暴而且后果嚴重的行為無非就是:擬人化寵物和“別人家的寵物”了。
擬人化寵物,顧名思義就是把寵物人格化,用人的思維去解釋動物的行為。不能否認這種做法治愈人類內心確有奇效,在心情沮喪、身體痛苦的時候,寵物的親昵能撫慰不安的神經。
但是!將寵物好的行為擬人化的同時,壞的行為也一并被人類擬人化了。“這貓一定是故意搗亂的!”“這狗就是不想讓我好好睡覺!”
其實,和人類相比,寵物的思想非常簡單、純粹,眼下的行為總是能夠通過回溯找到原因——如果找不到,那一定是因為主人不夠細心。而且,寵物也無法像人一樣“頓悟”,他們的行為模式,都是只能靠一點一滴累加起來的。
為什么?因為寵物做不到的呀!再聰明的寵物品種在人類面前,智商都是戰五渣。
也沒有在說寵物蠢的意思,只是他們并不像人類擁有發達的大腦,占據他們腦海的也不過都是很原始的動物欲望:維持生命。因此,用人的思維去解釋他們的行為是不合理的。
盡管隨著馴化世代的增加,寵物越來越適應人類的生活,我們可以發現有的寵物對人類會求摸摸求抱抱——就像人類一樣。人類也是動物,在肢體溝通上有相似之處也很正常,但依然,腦部的硬件還是與人類差了太多,他們才不會想太多呢!
寵物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且與人類無法溝通,那就只能從肢體語言上去理解他們了。同樣,寵物也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人類的一舉一動,來深入了解我們的行為模式,并且用他們自己的理解去理解我們人類。(噢,但是寵物的肢體語言也自成一派,和人類的不盡相同)
像之前很多人覺得貓咪按鈴要吃很萌萌噠,是貓咪發現按鈴=食物,甚至形成了條件反射,當然賣力地按啦。他們并不會理解人類社會中的按鈴,并不全是等于食物,還可以是挑戰失敗。
所以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寵物治愈自己的時候開心接納,開心地認為是寵物對自己的關心,對自己的回報。而當寵物出現行為問題,給自己帶來麻煩的時候,從寵物的角度出發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
舉個例子。為什么狗狗總是無時無刻在吠?
來,回想一下是不是你們平時鮮少互動,但每當他吠的時候,你就走過去制止/安撫他呢?是不是吃飯時候覺得狗很吵,扔一塊骨頭他能啃一個下午覺得很清靜?
狗狗的很多問題都是主人只關注表面現狀而不去思考原因,或者錯誤聯系原因造成的。狗狗在家很無聊,想你陪他玩卻不能,吠叫卻能帶來主人的關注(吠叫=關注=獎賞);狗狗想要吃人類食物卻不能,吠叫表達自己想吃的欲望,而主人給了骨頭(吠叫=食物=獎賞)。很多壞習慣就在無意之間,或者是主人的好意之間一點點養成。
要記住,寵物對人類來講真的永遠只是孩子,請不要用人類的規則苛責他。想要他遵守你的規則,那你就得用他所理解的方式去和他“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