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都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是:養育孩子,質量比數量重要。
與其養育多個孩子,不如集中精力、資源,花費多一點時間和耐心,把一兩個孩子培養成才。大多數家庭的選擇,其實也是家庭符合經濟學規律的——“耐心決定利率,利率影響價值”。
世界上所有的產品、商品、資源,都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兩種:一種叫易耗品,一種叫耐用品。
所謂易耗品,就是一次性就能把它消費完畢的。
比如,一個蘋果、一個雞蛋、一杯牛奶,這算是易耗品,一次就能把它消耗掉的。
所謂耐用品是它提供的服務、它發揮的功能,必須是在一個時間段內慢慢發散出來的。
比方說一棵蘋果樹是一件耐用品。它今年結十個蘋果,明年還會結果實,你不可能一口氣把這棵果樹將來可能結的蘋果都吃掉。所以一棵果樹是在時間的流逝當中,才可能散發出它所有服務的耐用品。
耐用品和易耗品的區別主要在于,其提供服務、發揮功能的時間長短;而人們對于耐用品和易耗品投入的耐心強弱、時間長短也是不同的,投入不同,價值自然也不同。尤其是對于耐用品,耐心強弱會決定性地影響其價值的大小。
非常有趣的形象的概念。
由此,受到啟發,具體到一件專利,是耐用品和還是耗品?如何應用“耐心決定利率,利率影響價值”的經濟學規律,提升專利的價值?
我們都知道,專利的保護期限比較長,尤其是發明專利,其保護期限長達20年之久。從這一點來看,專利應該是耐用品。
然而,現實中不少專利,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被創造出來。有些為申請量而存在,有些為了授權證書而存在,有的是為職稱評審而存在,等等。這樣的專利,創造的很隨意,價值也很低,為存在而存在,量重于質,顯現出易耗品的特點。
從經濟學角度,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
依照經濟學規律,未來的價值,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人的耐心有限,所以它們的現值要打個折扣。因此,耐心的強弱就決定性地影響到耐用品的現值。
專利申請之時,能不能授權,授權后能不能被開發應用,能不能產生商業價值,這些是未知的。在申請人的心目中,一件專利的價值,也會受到其對該專利未來預期的影響。如果,從一開始,申請者的動機就有問題,對其擬申請的專利預期比較低,也不會有耐心投入。那么,創造一件發明的耐心與生產易耗品是一樣的,其價值自然也會傾向于易耗品的價值。
“耐心決定利率,利率影響價值”
想象中、預期中未來價值越大的東西,人們越有耐心,因此越愿意從長遠角度來對待它。耐心強弱,也會影響耐用品的現價。
具體到專利,那些申請人或權利人看好的專利,就是那些在未來的經營發展、市場競爭中能為權利人帶來較大收益回報的專利。由于權利人的耐心足夠強,這些專利在發明構思形成、申請撰寫方案、保護方式選擇以及維護管理中,價值也就逐步的塑造出來——整個過程如同父母用心培養教育一個孩子,正常情況下,父母花費的精力、成本越大,這個孩子成才的幾率也就越大。
當權利人耐心不足時,專利在他們心中其實是按照“易耗品”來處理的。從其內心,權利人對這些專利未來的價值沒有什么期許,只想盡快獲得授權,拿到證書。基于這樣的耐心和期許,權利人往往也是盡量少投入,只管當前,不考慮以后的長遠利益;這樣的專利,其價值也只能是當作在“證書”使用或交易。比如,申報高企,自己申請或者購買他人專利,要的就是一個證書,所以一個專利的價格也就1-5萬。這距離其,真正要發揮其保護價值——在專利權有效期20年內,長長久久的體現、發散的價值肯定要小的多。
類比到孩子,就像一個家庭只想要更多的孩子,多一個孩子多領一份補助,補助領完了,孩子就看他們各自的造化了,父母并沒有在其成長,成才中花費多少的心血和精力。我們看,由于耐心不足,孩子的潛力、機會會受到影響,父母的成就感,幸福值,以至于最后的經濟收益其實都會減損。
其實,現實中,很多發明人,就是這樣,不斷地申請課題,研究課題,申請專利,然后又投入到新的課題中。在這個過程中,申請專利成為了一項研究的終點,專利在他們心目中也是按照易耗品在對待。耐心不足,投入不足,數量大于質量。
即使是高校的科員人員,如果在申請專利時候,能夠多一點耐心,眼光放長遠一點,對專利做好長期規劃,價值往往也會顯著提升。比如,申請專利,重視質量和價值,申請之前和代理人充分溝通,并且做好檢索和分析,那么授權的幾率會大大提升。這樣的專利,因為之前的充分檢索,撰寫方面也下過功夫,對于“怎么用、規避誰、套牢誰”有過充分的考慮和規劃。那么,這樣的專利,一般會有較高的質量,更穩定的專利權,有較好的商業開發價值等。
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專利不僅在申報獎項的時候容易勝出,而且也容易獲得投資人或者企業的青睞,后續走出實驗室,進入工廠、市場的機會也會大大提升。
專利本身具有耐用品的特質,申請人或權利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長期的投入,像培育孩子一樣,質量優先,以質取勝,“耐心決定利率,利率影響價值”。有了這樣心態和認知,專利創造、培育和管理,才會是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規劃的長期行為,專利才可能是真正有價值的耐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