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課發展心理學第九講:青年期的心理發展。
青年期是在十七八歲到35歲。這個時期,人的生理發展趨平緩并走向成熟,思維達到成熟水平,獨立自主性日益增強,個性取決于定性,社會適應能力、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并成熟。基本在完善社會的同一性。
第一單元。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達到成熟的水平。青年期身體各系統的生理機能達到最佳狀態。身體健康達到頂峰時期。認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發展日趨完善,開始形成穩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進入成人社會,承擔社會義務。
三、生活空間擴大。到參加工作以后,交往的范圍就擴大到社會的各個方面。
四、開始戀愛結婚。隨著性意識的迅速發展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就開始產生戀愛感情和結婚的欲望,并走向婚姻現實。
第二單元青年期的思維發展。
青年期的思維能力繼續發展到個體思維發展的高峰期,并達到成熟。
一、青年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1.二元論階段。青年對問題和事物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觀點。
2.相對性階段。個體能通過對知識和真理相對性的認識,并通過比較來審視不同的觀點,找出解釋現實問題的有效理論。
3.約定性階段,青年既能堅持用約定俗成的立場和觀點來認識問題,又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不同的觀點和立場調整認識。既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又能意識到所有事物都具有運動和變化的性質,進而在認識中多種規定性的綜合和多樣性的統一進入辯證邏輯思維階段。
二、辯證邏輯思維的發展。
通過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進一步對客觀事物的辯證發展過程作出正確的反應。
1.青少年辯證邏輯思維的發展趨勢。從少年期開始發展辯證邏輯思維。開始迅速發展到青年期就占主導地位。
2.影響青少年辯證思維發展的因素。
①領會和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和系統性。知識的水平和程度以及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基本規律決定了形成辯證邏輯思維基礎的解釋與薄弱程度。
②形式邏輯思維的發展水平。人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形式邏輯的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發展過程,是以思維抽象為邏輯起點,以矛盾的分析和綜合好中介的主要方法,進而達到思維具體的邏輯終點。
③個體思維品質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發展。青年在掌握形式邏輯所抽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規律,用以認識和理解各種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
三、思維監護能力的發展。為了保證達到預期的目的,在思維活動中把思維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監視、控制和調節的能力隨年齡增長而迅速發展,自我解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計劃性,準備性,方法性和反饋性。到青年期思維伺我監控能力已經接近成人水平。
第三單元青年期個性和社會性發展。
一、自我概念的發展。
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我形象的認知,是一個人對自身的連續性和統一性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①認識成分,其對自己的個性,品質和獨特性的認識。②情感成分即對自身品質的評價沒通過自我評價而產生的自尊體驗。③品行成分即由認識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來的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態度。
1.自我概念的特點。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強,逐漸運用更加嘲笑的概念來概括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及信念。青年將對自我覺知的各個方面,整合成具有連續性和邏輯性的統一整體。青年能夠根據自己的不同社會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們懂得自我在不同場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現。
2.自我概念任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徑。
①自我探索是自我認識發展的內動力。有意識地通過日記等方式傾訴自己內心活動,描述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評價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行為表現。以提高自我認識水平,并通過各種學習方式尋求對自我特征和表現的解釋。
②透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他們更注重教師、家長、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以及來自周圍的重要人員積極的和消極的評價,會激起他們強烈的情感反應,也會鞏固、增強或者動搖他們對自己的認識。
③通過對同齡人的認同感來認識自己。通過和同齡伙伴作比較。并與這些人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進而加深對其自身特點的認識和了解。
二、確認自我認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發展任務。自我同一性是關于個體是誰,個體的價值和個體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種穩定的意識。每個人在青年期都在探索并嘗試去建立穩定的自我同一性感。即自我認同感。
1.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確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統一的過程。
①自我分化是把整體的我分化為“主體我”與“客體我”。“主體我”是觀察者、分析評價者、認同者,“客體我”是被觀察者、被分析評價者、被認同者,即由主體我來分析、認識客體我。自我意識主要表現為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的辯證統一。在自我分化認識自我的過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么的人”,自我評價好比“我這個人怎么樣”,自我理想好比是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
②通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達到自我認識的整合統一。自我分化為主體我和客體我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主體我和客體我的統一。自我經過一段時期的矛盾沖突,主體我和客體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協調一致。自我接納是以積極的態度正確對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接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條件確定自己的理想目標。自我排斥是對自我消極否定的心理傾向。是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過程。是個體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所必需的心理過程。經過自我分化,通過自我接納和自我排斥導過程自我發展便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達到整合統一,形成自我同一感。
③自不不能確立自我統一開。個體就會表現出明顯的內心沖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變化,從而導致自我同一性擴散或社會角色混亂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機。
④解決自我同一感危機的方式。同一性確立,體驗各種發展危機,經過積極努力,選擇符合自己的社會生活目標和前進方向,以達到成熟的自我認同。同一性延續,處在體驗各種同一性危機中而沒有完善同一性。個體就會積極的探索。同一性封閉,在還沒有提議同一性困惑的情況下,有權威代替其對未來生活做出選擇。屬于盲目的認同。同一性擴散。個體沒有對自己的未來生活抱有向往或做什么選擇。他們不追求自己的價值和目標。青年無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受挫,道德標準受阻,長久的找不到發展方向,無法按自己設計的方式正常生活。
2.同一性癥候群。①同一性意識過剩:我是什么人?我該怎么做的?憂慮中而不能自拔,處于高度焦慮的煩惱中,不能解脫出來,從而失去自我。②選擇的回避和麻痹狀態。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無限之物的狀態,無法確定或界定自我定義。失去了自我概念。自我選擇和自我決斷。③與他人的距離失調。與他人拒絕來往,會被他人孤立。④世界清凈擴散。不相信機遇,不期待對將來的展望,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⑤勤奮感喪失。⑥否定的同一性選擇。
確立自我同一性是個體一生發展的課題。青年期主要任務是通過對自我求索來了解自已,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對自己未來職業和理想進行認真而具體的思考,并由此建立起較為穩固的自我同一性,從而確定下一步進入成年的人生目標。
3.延緩償付期。青年期的發展是自我發展,自我意識形成和人格再構成的時期,是從不承擔社會責任到以社會角色出現并承擔社會責任的時期。實際是本應該到了承擔社會責任的時期,而沒有或是的延遲承擔社會責任時期。社會也給予青年暫緩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的機會。
三、青年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生觀就是人究竟為什么活著?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人?我們怎樣生活才有價值和意義。價值觀就是我們怎樣活著才有意義和價值?
1.青年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穩定期。少年時期開始萌芽人生觀到高中階段青年期得到迅速發展并逐步走向穩定和成熟。
2.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的因素。①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受個體成熟因素的制約。思維發展的抽象邏輯水平,辯證邏輯思維開始發展,并逐步提高,自我意識迅速發展,逐步走向成熟,并與自我同一性確立的過程相互制約,社會性需要和社會化趨于成熟水平。②受社會背景和文化條件的制約。③受家庭教育環境的制約。父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④具體的自我調節因素。個體表現在對自己心目中的榜樣人物的模仿和學習上,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⑤社會歷史事件和個人遭遇是非規范事件的影響。戰爭、社會動亂以及天災人禍都有可能破壞他們所設定的人生目標。
四、道德認知-道德推理的發展。
1.前習俗水平:外在標準控制。通過行為后果來判斷行為。受獎勵為好行為,受懲罰為壞行為。
2.習俗水平:遵從社會規范、社會規章制度為準則。好孩子取向,好公民取向。
3.后溪蘇水平。道德標準內化以及成為自己的道德標準,遇到道德標準矛盾沖突時,自我可以做出選擇。
道德發展具有固定不變的順序。環境和社會文化因素只能決定道德發展的內容和速度,不能影響道德發展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