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籍《發展心理學》,讀書感悟:第14章成年早期的心理社會發展。
一、人格發展的四種觀點。
標準化階段模型:描繪了貫穿成人生命全程的年齡相關的發展。標準化階段的研究發現了成人人格中主要的、可預測的變化。
事件時序模型:隨年齡而發生的變化。比如那些期望發生的和意外發生的事情以及重要生活事件的發生等因素引起的變化。
特制模型:集中于精神,情緒,氣質和行為層面的特質,比如高興和易怒。
類型學模型:區分的是更為寬泛的人格類型或風格。這些類型或風格代表了人格特質的是如何在個體內部進行組織的。
1.標準化階段模型。
成年人的人格發展遵循與年齡相關的心理社會性變化的基本順序,
①艾里克森:親密對孤獨,這個階段解決了沖突,就會發展出愛的“美德”,即伴侶之間相互奉獻,他們選擇共同生活,孕育孩子,并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②艾里克森的后續者:范倫特和萊文森生
活結構就是在特定時期個人生活的潛在模式和腳本。
③關于女性的標準化階段研究。由于傳統文化對于兩性角色界定的區別,女性在形成其生活結構的過程中可能要面臨不同的心理和環境限制,而且他們的過渡期更長。
④評價標準化階段模型。
或許標準化階段模型的點睛之處在于提出成年人仍處于持續的發展之中。
2.事件時序模型,事件時序模型沒有將人格發展當成是年齡的函數,而是認為人格的發展過程有賴于人們生活中特定事件發生的時間點。
常規生活事件是指人們某一階段的典型事件。
社會時鐘即社會大眾對于生活事件發生的適宜時機的超模或預期。
典型生活事件發生的時間存在文化和代際差異。
3.特質模型:科斯特和麥克雷的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
①神經質由六個代表情緒不穩定的特指所組成的特質群。焦慮、敵對、抑郁、自我意識、沖動、易感性。
②外傾性也包含六個方面:熱情、合群、自信、活動性、尋求刺激、積極情緒。
③開放性高的人往往樂于嘗試新事物,接受新觀點。
④盡責性高的人往往是成功者:他們盡職盡責、有條不絮、恪守本分、深汁謀遠濾,遵守遵紀守法。
⑤宜人性性高的人通常值得信賴、為人坦率、樂于助人、溫順服從、謙虛正派,并且易搖擺。
⑥五因素模型的持續性與變化,
性別差異似乎也是一種普遍現象,這可能暗示人格五因素有其生理基礎。
⑦評價五因素模型。
人格不僅僅是一系列的特質的集合,一個僅從個體差異角度進行特質分組的模型。難以向人們提供一中完整的理論框架,從而理解個人人格內部運行的機制。
4.類型學模型。
自我韌性即壓力之下的適應能力,自我約束即自我控制。自責任心強的人,適應性強,自信獨立,能言善辯,注意力集中,樂于助人。喜歡合作,并且也關注任務解決。過分約束的人害羞、安靜、焦慮、依賴他人,他們傾向于獨自思考、回避沖突,他們最容易受到抑郁情緒的困擾,自控性弱的人活躍、充沛、沖動、頑固并且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雖然態度與行為具有連續性,但不能說明人格不會變化,我們也不能據此判斷某些人的生活存在適應能力。
5.人格發展的整合取向。
基本傾向、外在影響因素、特征適應、自我概念、客觀傳記和動力過程,構成了大部分人格理論原始素材。
基本傾向不僅包括人格特征,還包括身體健康、外貌、性別、性取向、智力水平和藝術能力。
基本傾向和特征適應有助于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與客觀傳記僅部分相似。
二、成年期的變化之路
當代年輕人的成年早期為18歲到25歲甚至更晚,這是他們正式接納成人角色和責任期的試驗期。
1.影響成人發展之路的因素,
個體發展受到諸如性別、學業能力、早期對教育的態度、青少年晚期的期望和社會等級影響。
2.與父母的關系是否會影響成年期的適應?
如果年輕人不能很好地解決與父母的沖突,那么他們與朋友,同事和伴侶相處也會出現相似的沖突。
嬰兒期的親子相處經驗會影響成年其的適應。早期的親子關系可能為個體適應成年期的發展任務奠定了根基。
三、親密關系的基礎。
形成強烈、穩定、親密和互相體貼關系的需求是人類行為的有力動機,自我表露是影響親密關系的重要因素,即向他人披露自己的重要信息。
1.友誼。
年輕的單身個體比那些已婚者或年輕父母更需要朋友,以滿足他們的社會需要,有朋友的人更可能擁有幸福感,擁有朋友會讓人自我感覺良好,而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也更易交到朋友。
2.愛情。
愛情三元亞理論:親密是情感成分,包括自我表露,這會帶來彼此關心,溫暖和信任,激情是動機成分,能將性渴望轉換為生理喚醒的內在驅力。承諾是認知成分,是作出去愛并且與愛相守的決定,
婚姻幸福的情侶只在宜人性上有較弱的匹配性,在其他人格維度上均無匹配,夫妻雙方在智力功能上存在顯著的相似性。
3.性行為,男性比女性表現出更強烈的性渴望,男性追求的是生理上的快感,而女性則傾向于親密、忠誠的伴侶發生性行為。男性比女性在性活動中有更強的主動性與攻擊性,女性比男性在性活動上表現出更多的可塑性。
年輕男女越來越不贊同婚外性行為。
四、非婚與已婚的生活方式。
人們或保持單身,或與異性或同性伴侶一起生,或離婚,或再婚,或成為單親父母,或選擇做丁克族。
1.單身生活
有人單身是為了享受性自由,有人覺得單身的生活方式很刺激,有人只是喜歡一個人獨處,也有人延遲或逃避婚姻,是因為害怕最終會以離婚收場。
2.同性戀。
3.同居生活,同居是指有性關系的未婚青年一起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目前越來越普遍。
①同居類型。階段一,同居被認為是一種邊緣的或前衛的現象。階段二,同居是婚姻的一種檢測基礎。階段三,同居稱為婚姻的可替代選項。階段四,同居幾乎等同于婚姻。兩愿的或非正式的結合幾乎與婚姻無異。
②美國的同居現象。所有種族以及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人群均出現了同居現象增加的情況,但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更有可能同居。
4.婚姻生活。不同國家的婚姻習俗各不相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
①婚姻的益處,婚姻制度被視為保證有序養育子女的最佳方式。它提供了親密、承諾、友誼、愛慕、性滿足。陪伴和情感成長的機會,以及自尊和同一性的新來源。男女兩性的和諧結合對精神實現和物種生存都必不可少。
②步入婚姻。縱觀不同的歷史時期,要么父母之命,要么媒妁之言。
夫妻雙方需要重新鑒定自己原先家庭的關系,平衡,親密與自主的關系,并建立令人滿意的性關系。
③婚后性生活。
④婚姻滿意度。已婚女士中更大的幸福快樂感可能反映出快樂的人們更可能結婚。
⑤影響婚姻成敗的因素。真正重要的因素是伴侶對這段關系的幸福感,對于彼此的敏感性、理解彼此感受的準確性以及彼此間的交流和處理沖突的技巧等。
大學研究生和家庭收入高的伴侶離婚率更低。
那些高度依賴宗教信仰的人,更不可能輕易離婚。
離婚的原因:夫妻間的不相容性和缺乏感情支持。
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強調婚姻中彼此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五、為人父母。
人們不僅更少生育孩子,而且生育的時間更晚。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將成年早期的時光用于接受教育和確立職業。
不同種族的首次生育年齡存在顯著差異。
1.為人父母是一種發展性經歷。
①男女在父母身份中的卷入程度。
周末時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接近與母親,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父親陪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多。卷入程度最高的父親對于自己的生活更加滿意。
②父母身份如何影響婚姻滿意度
那些與孩子接觸更少,更多地由妻子照顧孩子的父親,傾向于婚姻產生更多的不滿意,那些認為自己的生活一團糟糕,并且無法適應母親身份的女性對婚姻最不滿意。
2.雙職工夫妻如何應對生活
縮減工作一族:即縮短工作時間,拒絕加班或拒絕需要過多出差的工作,以此增加家庭相處的時間并減少工作壓力。
①說這種生活方式的利與弊,夫妻關系更平等,女性自尊水平更高以及父子關系更親密。
②家庭事務的分工以及對于婚姻的影響。
雙職工的生活方式對婚姻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丈夫和妻子如何看待他們的角色。對不公平的感知可能是婚姻不穩定的最大影響因素。
六、到婚姻結束。
1.離婚。
①離婚率為什么如此之高?人們認為婚姻是一種彼此犧牲的結合的認知弱化,家庭作為生育單元的傳統功能喪失,性生活不滿意,廣為傳播的獨立自主、自由選擇和浪漫愛情的價值觀,不斷增加的社會和經濟可變性,以及更多女性獲得有償工作。
離異孕育了更多的離婚。
起步婚姻即第一次結婚并且沒有生孩子,結束這樣的婚姻就像一個人從最初的房子離開一樣。
②離婚的調適。即使婚姻不幸福,離婚也是痛苦的,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
調試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與前任配偶的情感分離。比較活躍的社會生活方式,將對離婚者有所幫助。
2.再婚和繼父母的身份。
高離婚率并不是人們不想結婚的標志,相反,它通常反映出人們對幸福婚姻的渴望。
再婚比第一段婚姻更可能以離婚的方式結束。
成年人期待能夠順利快速的適應,而孩子則幻想著繼父母哪天會離開,自己的親生父母回到身邊,其次,隨著沖突的發展,每個父母都會維護自己的親生孩子,最終,成年人會形成一種強大的聯盟來滿足所有孩子的需要。
中原焦點百日讀書打卡(第四期)
689人參加
2.2W次打卡
17小時前
全部評論
快來發表你的評論吧
沒有更多數據了
店鋪主頁
個人中心
關注我們
店鋪信息
意見反饋
生成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