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2呼建榮,中原焦點團隊,網絡中級第33期,堅持分享264天。

閱讀書籍《發展心理學》,讀書感悟:第16章成年中期的心理社會發展。一、縱觀成年中期的生命歷程。客觀方面,他們解析中年的生活軌跡。主觀方面,人們會以積極建構自我意識和生活結構。

個體早期的人生發展模式不一定是后續人生的藍圖。甚至成年早期和成年晚期的關注點都是不一樣的。

年代、性別、種族、文化和社會經濟地位也深深地影響著成年中期的生活歷程。

二、成年中期的變化:經典的理論取向。

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將中年期視為一段積極變化的時期。自我實現理論:個體只有到中年日趨成熟時才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質。羅杰斯提出:完整和諧的心理運作需要持續的、畢生的過程來提供源源不斷的經驗。

1.規范-階段模型。

①榮格:個性與超越

健康的中年心理發展需要個性化,通過平衡或整合人格中的沖突來建立真實的自我,有時這種沖突是在無意識的層面上進行的。

②埃里克森:繁殖對停滯。繁殖:正如艾里克森定義的是一種對孕育、教養下一對過程的關注,并且希望借此來延續自己的影響。

對于不朽和永恒的內在追求與外部需求(表現為不斷增強的期待和責任感)想結合會激發人們對下一代的持續的關注,連同埃里克森提出的“物種信念”,都會促成對繁殖的承諾和踐行。

生物性:受孕和生育。

親子性:培育和養育子女

教導性:受人知識技能。

文化性:傳播文化價值觀的規范。

③榮格和艾里克森的追隨者:茆倫特和萊文森。

30多歲為事業奮斗,40多歲重新評估甚至徹底重組自己的生活,50多歲變得相對平穩期。

局限性表現在:當個體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保障或個體所在的文化環境對生命歷程有不同的規范時,這類結果不適用。

2.時代生活事件:社會生物鐘。

養育之女、成為祖父母、跳槽或跨行以及退休。過去人們的就業模式相對穩定,基本在65歲退休,而當今人則頻繁跳槽、經常面臨裁員、退休時間不可預知。

三、成年中期的自我:問題和主題。

1.是否真的存在中年危機?

在40至45歲期間,個體會回顧并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從而產生一些性格和生活方式上的變化,這就是所謂中年危機。

很多人意識到,他們將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者即使實現了,卻并沒有帶來他們預期的滿足感。

中年審查是一段盤點的時間,對自我產生新的見解并促進個體在中年期進行生命的設計和軌跡的更正。

2.同一性的發展,新近的理論取向。

①惠特伯恩:同一性是一種過程。

同一性過程模型:可以解釋個體經驗的組織架構。

同一性同化是指個體試圖將新經驗融入自己已有的圖或中。

同一性順應則指個體通過調整圖式與適應性的經驗。

個體在同化和順應自己達到平衡將決定其同一性風格:同化意味著個體更加保守,順應則表示相對寬松。

最健康的莫過于一種平衡的同一性風格。個體具有足夠的彈性來接納新的變化,也有一定主見不會隨波逐流。

②繁殖、同一性和年齡。獲得同一性的女性心理最健康,他們表達的繁殖感最強,這證實了艾里克森的觀點,即成功實現同一性較為其他任務鋪平道路。

接受過高等教育并且有宗教信仰的成年人會比其他人更熱衷于志愿者工作。這也是他們具有很強的移情能力和親社會表現。

不同階段的繁殖感會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比如社會期望,社會角色及其發生時間和順序,性別,教育程度,種族和年代等。

③敘事心理學:作為人生故事的同一性認同

敘事心理學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他將自我的發展視為一個不斷構建自己人生故事的過程,通過戲劇性的敘事有助于理解個體的人生。

這些畢生發展目標或具有探索性(旨在對自我和他人成熟全面的理解)或具有人文氣息(旨在獲得幸福和快樂),抑或兼而有之。

繁殖感比較強的成年人常常具有很高的責任感。

④性別認同。性別轉換:男性可以自由的表現先前壓抑的女性化的一面,變得更加內斂和被動,而女性則變得更加強勢和獨立。

3.心里幸福和積極的精神健康。

這種主觀的健康感和幸福感是個體對自己生活的評估。

①情緒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大致發展趨勢表明,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學會了接受出現的問題以及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身體健康狀況對各個年齡段的成年人的情緒有一致的影響,但是其他兩個因素(婚姻狀況和教育水平)只有在中年期才會產生顯著的影響。

②生活滿意度。來自朋友和配偶的社會支持以及虔誠的信仰對于幸福感非常重要。

身體健康狀況,享受生活的能力,關于自我的積極情緒以及看待生活事件的某種從容感會影響幸福感。

③卡羅爾~萊福:幸福感的維度。

自我接納、與他人的積極關系,自主性、環境控制感,生活目標和個人成長。

到控制了職業和婚姻狀況,甚至教育水平和感知到的歧視也被考慮在內,少數民族在某些方面還是顯示了積極的幸福感。

④社會幸福感。社會幸福感即個體自我報告的與他人、鄰居、社區關系的質量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相對較少的方面。

社會實現:對一個社會與期待積極方面發展的潛能的信念。

社會和諧:認為世界是可以理解的,符合邏輯的,可預測的。

社會整合:感覺自己是某個相互支持的團體的一分子,

社會接納:對他人有積極的、接納的態度。

社會貢獻:相信一個人總有對社會有價值的東西。

⑤繁殖感,心理調適和幸福感的一個因素。繁殖感是心里成熟和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志。

繁殖感可以從對多重角色的投入中獲得。如家庭的主管、組織和團體的領導。我們不能肯定繁殖感就能產生幸福感,也有可能是那些對生活感到滿意的人更容易繁殖和傳承。

四、成年中期的人際關系,

1.關于社會聯系的理論,

社會護航理論,人們在畢生發展中總是被社會護航隊包圍著,親密朋友和不同親近程度的親人組成的圈子,從他們那里我們可以獲得幫助、幸福以及社會支持。同時我們也向他們提供照顧,關心及支持。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關于人們如何選擇與誰共度時光的生命全程觀。它是信息的一個來源,幫助人們發展和維持自我概念,他是愉悅,舒適或情緒幸福的來源。

2.人際關系,性別與生活質量,

人際關系是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他們可以成為健康和滿意度的主要來源,但也可能導致出現壓力需求,這些需求在女性身上更為嚴重。

五、兩愿關系。

1.結婚與同居。

①婚姻狀態和幸福

對成年初期的人來說,婚姻會帶來很多好處:社會支持、對有助于提升健康的行為的鼓勵、更大的社會經濟來源、財富的累積以及更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②婚姻滿意度。婚姻滿意度受雙方心理狀態的影響。

③同居和心理健康,女性和男性一樣需要一個親密伴侶,但女性喜歡在沒有正式婚姻要求的潛在責任和義務的情況下享受這種伴侶關系。

2.中年離婚,

經過長期經營的婚姻比時間較短的婚姻更不易破裂,容易在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夫妻結構了婚姻資本。

離婚的第一個理由是伴侶虐待(言語的、身體的和情感的)。其他一些提到較多的理由還有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不同、出軌、酗酒、吸毒或僅僅是因為不再相愛了。

離婚對于中年人幸福感的影響比年輕人更小。

3.男女同性戀

那些直到中年才承認自己性取向的男同性戀者,通常經歷更長時間來尋求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如身份認同、被貼上罪惡的標簽、保密、異性戀婚姻以及與兩者親密關系的沖突。

用于穩定一段異性戀婚姻的原則和方法,大部分也適用于同性戀關系。

同性戀夫婦往往比異性戀夫婦更注重平等。但他們也同異性戀夫婦一樣很難平衡事業和婚姻的關系,對男同性戀者來說,其中一方對事業關注較少會比較好,但如果雙方都注重婚姻關系則是最幸福的。

六、與長大成人的子女的關系。

為人父母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放手的過程,這個過程通常在父母中年時達到頂峰。

1.青春期的孩子:給父母的問題。

中年人在處理自己特有的焦慮時,還需要每天應付無論是身體、情緒還是社會性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的孩子。

來自不同領域的理論家都將青春期描述一段使父母質疑、重估、降低幸福感的時期。

2.孩子離家:空巢。

關于空巢的普遍觀點,通常認為在最年幼的孩子離家后,父母會出現適應困難。特別是對母親來說。

空巢對婚姻的影響取決于婚姻的質量和時長。

空巢并不是父母生涯結束的標志,它是進入新階段的過渡期:父母和成年子女的關系。

3.養育長大成人的孩子。

即使積極的養育時期已經結束,孩子們也已離開家并生活得很好,但父母仍然是父母。

大多數年輕人和父母都相處融洽,享受著彼此的陪伴。

4.延長養育:“混亂的家”

旋轉門癥候群也稱回廣電鏢現象:子女們重新返回父母的家庭中,有時候不止一次,甚至還帶著自己的家庭。

延長養育子女如果與父母的正常期望相抵處,就可能會導致兩代人的關系緊張。

延長養育未必是一種破壞性的經歷,成年子女的存在似乎對父母的婚姻幸福感、婚姻沖突量和夫婦單獨相處的時間并沒有影響。

七、與其他親屬的關系。

1.與年邁父母的關系

①聯系和相互幫助。

子女成熟期:學會接受和滿足父母的依賴需求。

孝順危機,在這種危機中,成年人學會在雙向關系中實現對父母的愛和責任與自主性之間的平衡。

②成為年邁父母的照顧。

③照料帶來的緊張關系

照料他人可能會帶給自身壓力。許多照料者都覺得這項任務是一種身體、情緒和經濟上的負擔,尤其是當他們有全職工作,經濟來源有限或缺少支持和幫助時。

照料者倦怠:即照顧年老親人的成年人出現身體、心理及情緒上的苦竭。

情緒壓力不僅源于照料工作本身,也源于平衡照料老人與中年期其他責任之間的關系。

一些家庭的照料者回顧時會把照料老人的經歷是一件獨特的,有意義的事情。

2.與兄弟姐妹的關系,

與兄弟姐妹一直保持聯系對中年期個體的心理幸福感非常重要,盡管這種重要性相比與其他關系來說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降低或升高。照顧年邁老人,能夠使兄弟姐妹走得更近,但相互之間也可能產生怨恨和沖突。

3.祖父母時期

①祖父母角色。那些與孫子女聯系頻繁,對于祖父母角色持積極態度以及有高自尊的祖父母,對自己的祖父母角色更為滿意。

隨著孫子女慢慢長大,與祖父母之間的聯系會逐漸減少,但是感情會增加。

②離婚或再婚后的祖父母

如果法官覺得這樣做對孩子成長最有利的話,那么在父母離婚或其中一方去世后,祖父母有權利去探望自己的孫子女。

③扶養孫子女

對于中年人或老年人來說,計劃外的代理父母的責任是一種對身體、情緒、經濟的透支。

許多祖父母承擔起養育孫子女的責任,是因為她們愛這些孩子,不希望孩子被陌生人收養。

祖父母要處理兩種情緒,一種是內疚感,來源于成年子女無法撫養自己的孩子,另一種是對自己成年孩子的怨恨感。

那些僅提供親屬扶養,卻沒有成為孩子的養父母、也沒有監護權的祖父母,他們沒有合法地位,所擁有的權利不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