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句話嗎?自己首先得是個貴人,才能遇到貴人,甚至更多貴人。
? ? ?不少朋友把“遇到貴人”當作了目的,而把成為貴人當成手段,這多少有一點本末倒置。即使你最后由于某種詭異的原因,沒有遇到很多貴人,甚至一個都沒有遇到,你也應該盡自己最大努力成為一個貴人。
? ? ?因為即便自己這一路上沒有那么順風順水,你也已經成長并強大起來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已經成為了自己的貴人。應該說,這才是你一路上,必然會遇到,也必須要遇到的那一位重要的貴人。
很多時候,“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
比起覺得對方麻煩自己,真正的貴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通常會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認可,并且很愿意給予對方這一點“舉手之勞”。
如果你的能力越強,就越會發現,比起你的幫助,對方能夠給你的回報可能并不多。很多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更享受這種自我實現的感覺。比如當你教會了一個同事新知識,或者你利用自己的醫學常識減輕了朋友的病痛。
這其實也是我們提到過的“出手相助的瞬間,已經得到了自然的回報。”
不是只有有資格說話的人,才可以去幫助他人。當你還沒有取得成績的時候,沒有人會重視你的建議,這一點是人之常情。飯館我們自己也多半是這樣對待他人的。所以我在文章里說了,貴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固然有更大的能力和更多的話語權,但是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去影響和幫助周圍的人,就可以成為別人的貴人。不要小瞧自己的聲音,所有正確的聲音都是這么一點點發出來的。
之前列的十多條原則,也只是為了能夠盡可能提高遇到貴人的可能性而已,不代表做到就一定如何如何。
其實更好的心態是:
? ? ?按照這些原則,自顧自的成長,即便最終沒有遇到貴人,你也已經成為了自己的貴人。把注意力放在這點上,你能夠心態更加平和的面對很多事情。
向人求助是一種本領,無論是一對一向某人求助,還是自我營銷獲得群體的幫助。昨天提到了,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都是向人求助=麻煩別人。所以這些年來學會的也只不過是,如何委婉的麻煩別人,而不是合理的向人求助。
求助的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樣是可以培養的,不妨從李笑來母親說過的那句話開始:
有事說事兒,沒事兒不羅嗦。
把自己的需求準確的說出來,單單這一項估計就已經篩掉了不少人。因為怕麻煩別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在如何措辭委婉,而早就忘了把事情說明白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今天開始,試著把自己的問題和想要得到的幫助整理一下,你馬上就會發現,其實光是把問題描述清楚,都已經大大提升了自己獲得幫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