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一直過著非常自律的人生,我也堅信自律帶來自由。但我多年的自律其實處于無結構性的堅持,無檢視,無記錄的"三無"狀態。這種情況是有惡果的:
1、由于沒有周期性檢視,目標轉換過快,變動得不到有效控制,每個目標點都用生命去發力,外人看著精彩,我自己卻活得很累,沒有等到結果真正出來的那種耐心,會把階段性成果當結果,比如申請獲得國際獎項,我會錯覺為一個結果,其實那是沒有檢視人生目標所致。
2、我對從2016年寫不出年終總結這件事深感震驚。以前沒有元認知到這是多么悲催的一件事:多年來的同學聚會中,大家經常驚訝于明明我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甚至是我自己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令他們記憶尤新,而我則處于完全失憶的狀態,以前總當個笑話,說自己太忙了,提前老年癡呆,但其實我自己是試圖把人腦當內存使用的典型代表。我太需要個人系統的全面升級,來達成我對大腦的正確使用--用外腦記憶,而回復大腦CPU深度思考的原本功能。
3、我曾經對堅持的認知,就是當下、每一天的行動。踐行了一段時間管理后,我覺得除了早睡早起需要每一天的力量形成自動機制外,有些深度思考的認知活動——例如讀書、分享,還需要結構性的規劃,每一天的倉促可能會導致思考深度的不足,或者淪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我這里復制一下李笑來對自己得到專欄的規劃,我認為這是一個結構性工作的范例:
周日:下周主題預告
周一:發布本周主文
周二周三周四:連續三天問答
周五:發布主文補充更新版
周六:發布本周發獎名單
一周形成一個小型的知識迭代,期間充滿互動,帶來高頻共振,我想這就是結構帶來的力量。
基于上述問題,我來草擬一個我的2017年結構性工作+周期性檢視計劃:
1、2017年做晨間日記,平日形式為隨筆,周末檢視2017年夢想版完成狀態;
2、學習印象筆記等工具,用于隨時記錄人生。
3、我的結構性知識管理工作計劃如下:
周日:確定本周閱讀核心書目主題
周一、周二、周三:簡書更新讀書筆記或教育類隨筆(2-3篇)
周四、周五:強化為比較優勢(語言、教育、心理學)
周六:晨間日記檢視夢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