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剛需決定你的后半生。
我先給出答案,你可能覺得文章不用再往下看了。請認真讀下去,熟知的概念未必深知。阿丟的分析就是要讓你驚訝到下巴掉下來。阿丟有木有在吹牛,讀下去你才知道。
剛性需求(Rigid Demand)指在商品供求關系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這是百度詞條關于“剛需”的解釋。這個解釋怎么樣?還是不錯的,沒有高深的術語,沒有受過經濟學專業訓練的人也能讀懂字面含義。好吧,阿丟想說的是,僅有這個解釋,你很難get要點。
先舉個例子。
你某天去商場購物,看到一件特別漂亮的衣服,你特別喜歡,不用看標簽上的價格,無論多少錢你都想把它拿下。請問你對這件衣服的需求是剛需嗎?
看看上面的詞條解釋,貌似應該算是剛需,它滿足受價格影響較小的條件限制。
當你興高采烈地把那件衣服買回家,換上給你親愛的另一半看,他并不覺得好看,并直接說出來。暫且不論他的情商問題。你的心情糟糕透了,于是反復照鏡子,慢慢地你也覺得不好看,甚至打算立即把這件衣服退掉。請問,你對于這件衣服的需求是剛需嗎?
恐怕你會堅定的認為“不是剛需”。可能你會說,在買衣服時是剛需,買回家后又變得不是剛需。
你有點迷惑。于是仔細讀了讀阿丟舉的例子,恍然大悟,阿丟偷換概念。在商場里,對衣服有購買需求。在完成購買回家后,所謂需求更多的是被愛人夸贊。
再認真想一下,嗯,沒錯,在買衣服時就暗藏被夸贊的需求,所以你在導購員的一再贊美中愉快地付了款。
那么,購買需求是剛需嗎,還是說被夸贊才是剛需?剛需的“剛”的含義是什么,體現在哪里?
商品購買必然要涉及價格。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無彈性的商品,即是說商品的價格高低總會影響到你的購買行為。無論是誰,財力都是有限的,當某一商品的價格超出你的承受能力,你只能放棄購買。如果條件允許,你還會盡可能的尋求該商品的替代品。反過來說,你決定購買某一商品,并不一定因為你多么需求該商品,可能僅僅是因為你比較富有。可見,跟“價格”更直接相關的其實是“購買”。
購買行為雖然會給我們以優越感,然而購買通常不是人們的本質需求,
你買一件衣服可能是為了御寒,可能是為了美觀,還可能是為了炫耀。購買是一種手段,滿足內在需求的手段。所以說,對某一商品的購買很難說是一種剛需。
為了深化理解,讓我們換種商品。比如說商品房。當你逛樓盤時,推銷員有木有以購買房子是剛需刺激你購買。這時我們要小心了,想一想,購房的目的是什么?房子是用來居住的,除了購房我們還可以租房或者借住,這都是手段。購房不是剛需,住房才是剛需。
(再往深層次談。需求、效用都是就個人意義而言的,不同主體間不能比較,因為缺乏標準。再之,“價格”不是衡量人們需求欲的唯一標準。所以說,以價格來調控的資本主義供求關系,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按能分配”而非按需分配。
在計劃經濟時代,按需分配,糧食都按人頭分,吃大鍋飯。由此造成的問題是“效率低”,因為能力在資源分配關系中權重不大。計劃經濟時代按需分配看似公平,實則是低水平的公平。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帶動經濟飛速發展,原因是“按能分配”和“按需分配”相補充,兼顧效率和公平。)
那么,剛需中的“剛”體現在哪里呢?應該說,“剛”并不是指強烈。再強烈的欲望,都可能在下一刻消逝,身體感覺被掏空。出于某一時強烈的欲望,很可能做出沖動的行為,產生不好的結果。把“剛”定義為“強烈”對我們的生活,無論是經濟生活,還是社會生活,都沒有多大指導意義。單從購物來看,想想自己買過多少“買了就后悔”的東西。商品供求關系中,供給方無時無刻不在刺激你的購買需求。
“剛需”中的“剛”其實指的是“長久”。長久有效的需求才會更大程度上影響你。關于如何建立正確的剛需,是下一次要談的內容。敬請期待!阿丟給你留份小作業,根據剛需的定義——長久有效的需求,分析下你的剛需有哪些。如果可以請寫下來,如果留言分享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