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德國納粹的片子很多,比較經典的有《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
里面殺人的手段殘忍得不忍直視,所以對于相同類型的片子都有點畏懼。
《音樂之聲》也是以二戰時期德國納粹為背景的電影,懷著忐忑的心情終于看完了。
比較欣喜的是沒有看到殘暴血腥的鏡頭,而是溫馨感人的家庭之愛和國家之愛。
年輕活潑的見習修女瑪利亞,被分配到退役的海軍上校家中做家庭教師。
瑪利亞用獨特的音樂之愛感染了經常惡作劇的七個孩子,獨身多年的上校艦長也愛上了瑪利亞,兩人走人婚姻的殿堂。
可好景不長,德國納粹吞并了奧地利,艦長拒絕為納粹服役。
在一次民歌大賽中帶領全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逃脫納粹的魔掌。
結局有驚無險,在納粹分子橫掃修道院的時候,雖然發現了艦長一家,但他們還是開車逃跑了。
準備追趕的納粹分子卻怎么也啟動不了車子,原來是修女們偷偷把車的電動機拔掉了。
這幽默的一幕很可愛,修女們平時都是嚴肅認真的樣子,突然做起這么風趣的言行倒叫人刮目相看。
艦長剛開始也是一個死板僵硬的人,自他妻子去世后,家里再也沒有歡歌笑語。
艦長教導孩子也是軍隊里的那一套,用口哨來命令孩子們的言行舉止。
瑪利亞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她第一天就與艦長對抗說:“口哨是為了召喚貓狗和其他動物的,但絕不是孩子,那是對人的一種侮辱。”
尊重是一個爛大街的詞匯了,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需要這個名詞。
為什么艦長請了這么多家庭教師都不行?他們認為都是這些孩子太任性調皮了,朽木不可雕也。
其實是老師們的方法錯了,沒有對孩子尊重和愛的方法,自然孩子也不會聽老師們的聲音。
瑪利亞老師不僅僅是一個真正熱愛孩子的人,還是一個打破僵局勇于挑戰權威的女性。
面對高高在上的艦長,她敢于指出對方的錯誤,用真正的愛和尊重來教育孩子。
在艦長出差的時候,瑪利亞教孩子們音樂、到大自然去爬樹、游船、做游戲,以童心對童心,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又回來了。
在艦長回來的路上,旁邊的男爵夫人問那些孩子是誰家的,艦長說是農村的野孩子。
等他回到家又看到一群孩子在游船并且全身濕漉漉時,才看清楚,剛才爬樹的野孩子是自家的。
火冒三丈的艦長當場解雇了瑪利亞,但當艦長聽到客廳傳來孩子們久違的歌聲后,他猶豫了。
也許妻子死后,他好久都沒有唱歌跳舞了,家庭太缺少溫暖的笑容。
艦長向瑪利亞道歉并挽留她,他感謝瑪利亞讓這個家重新活過來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的確如此。
如果說艦長愛上瑪利亞是因為他們那一段共舞,還不如說是因為瑪利亞是一個真正有愛的女子。
她對他孩子的愛和了解甚至超過了自己這個父親。
沒人能夠拒絕一個熱情又真善美的女孩。連艦長多年傾慕的男爵夫人都得靠邊站了。
說完了家庭之愛,影片還有一個吸引人的主題是艦長對自己國家的熱愛之情。
納粹分子看到只有艦長家不掛德國國旗,就命人掛上去。度蜜月歸來的艦長一把扯下撕成兩半。
當他接到德軍派給自己的軍職時,寧愿帶著一家老小遠離故土也不背叛自己的國家。這在當年那個時代,能夠保持自己的那份赤子之心已經很不容易了。
君不見多少叛徒為了自己能活命,背叛國家丟棄妻兒老小。
這部《音樂之聲》如圣經一般向人類普及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