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六(12月4日),我參加了我人生以來第一次那么正式的辯論賽,現場抽題,現場思辨,現場出成績……那么那么多的“現場”,無疑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次切實的嘗試、機遇與成長。記得之前有段時間,我將自己的辯論稿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將自己的語言不斷升級、凝練,所以無論站在多大的舞臺,臺下有多少多少雙眼睛看著我,我只感受到撲面的熱情。
? 在打完第一道題目后,我們抽簽決定了第二道題——“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沒有真正的友誼?”一開始拿到題目時,我首先是慶幸,這道題還算具有劃時代意義,比較能上社會價值??珊髞砑毾肓艘幌虏虐l現:這道題問的難道不是親情之間的猜疑嗎?我們說,人和人之間(在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基礎上)應該是處于一種“共通共存”的狀態。因為當人與人之間出現隔閡時,這個世界又有何信任可言?但如果將這個問題放在親情中,似乎變簡單了一點。但我仍然覺得打這道題時,很累,很難,很迷茫,很亂。在五味雜陳下,我上了舞臺。
? 對方的觀點似乎很明確:友誼,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吐露心聲的關系,可你曾否看到或聽到你的父母親對著你說出他們真的很累的事實?父母能為我們付出,可我們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做的一切好像都微不足道,就像一粒塵埃,茫茫然之間悄然離去。
? 而這時我的團隊,好像開辟出了新的一個點:當你選擇放棄和父母成為朋友關系時,你真正放棄的是什么?是那一個微不足微的“朋友”嗎?我想,這道題如果一選擇題的形式放在中國約14億人的面前,答案也是不可預測的。多少人因為選擇放棄成為父母的朋友,喪失了多少可以近距離溝通的機會?又關閉了多少可以向父母敞開心扉的機會?當我們選擇和父母成為朋友的時候,是因為彼此之間的信任感與責任感,也正是這份情感,才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難道不是嗎? 最終,我們隊贏得了比賽,我獲得了全場“金牌辯手”的稱號。今天把這些經歷寫在這兒,就是為了證明:世界,因彼此信任才更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