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如今不少市民將收藏品作為一種投資方式,然而藏品拍賣公司卻是魚龍混雜。
所謂拍賣公司,就是把您藏品估高價,然后送拍,幾萬元的藏品到拍賣公司就是幾十幾百萬。
據調查,“拍賣”,通過網絡宣傳和業務員主動網上搭識,物色藏品賣家。為了吸引賣家委托公司拍賣藏品,可以自行舉辦大型拍賣會,并且不會收取賣家任何參拍的費用。
引了不少異地的收藏愛好者專程來滬委托公司拍賣藏品,然而此時的他們已經落入了騙子的圈套。公司便會安排一系列的業務接待,其中不乏所謂的“資深鑒寶師”和“媒體記者”的采訪,其目標就是將賣家的藏品吹出一個“天價”。被害人張先生就表示,他從朋友處獲贈的一枚價值100元左右的紀念幣,在,鑒寶師”鑒定下,成了價值150萬的稀有紀念幣。
自編自導在演戲
但凡賣家,當然希望自己的藏品賣出的價格越高越好,而也正是利用了賣家的這個心理,在給藏品估出天價后,便慫恿賣家購買他們的推廣服務。這其中包括“讓拍品登上國際專業鑒寶雜志《投資藝術》”、“送拍品去海外拍賣”、“微信公眾號和電視媒體推廣”等多項增值服務,其費用從6000至40000不等。
聲稱,只要經過這些推廣和包裝,這些藏品的價值必然會更高。
幾番吹捧和慫恿下,不少賣家都會購買公司的推廣服務,并簽署委托拍賣的相關協議。
然而這些賣家不知道的是,這些推廣服務完全都是憑空編造出來的,所謂的國際鑒寶專業雜志《投資藝術》更是該公司將網上摘抄的內容自行排版、印刷的自辦刊物。
為了增加可信度,公司還在此刊物背后印上了300元港幣的發行價格。
然而,這些拍品的最終命運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流 拍。所謂流拍,就是買家最終的出價沒有達到拍賣公司和賣家之間協定的“保底價”,而這個虛高的“保底價”的鑒寶師們向賣家吹噓出來的。
每次買家的最終出價都低于這個“保底價”并非巧合,因為現場所有的買家都是雇傭的托。每個托進場前,都會有組長向其分發一個小紙條,上面有三組數字,分別是競拍號碼、展品號碼以及舉牌次數。
例如100/40/2就代表買家號碼100號,在第40號藏品拍賣時舉牌2次。正是因為買家的舉牌次數可控,每次舉牌加價固定,也就保證了每次競拍都不會超過“保底價”,一切都在金堂公司的可控范圍內。
拍賣會結束后,每位托都會收到200元的勞務費和50元的飯貼。而賣家遭遇藏品流拍的結果便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支付的推廣費也一分不退。
國家級拍賣公司,嘉德,保利等,找拍賣公司。正規平臺所謂拍賣您了解嗎?
警方提醒,收藏愛好者對于藏品的交易、拍賣、鑒定等要認準有資質的正規機構,更要對自己收藏品的價值有客觀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