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十誡的第一條和最后一條:
1、好的設計是創新的。
……
10、好的設計是極簡的
IOS7的發布讓“扁平化(Flat Design)”和“擬物化(Skeuomorphism)”的爭論變得愈演愈烈,這比上次微軟發布Metro 來的還要強烈。
為何IOS的改變會引起這樣的爭議?
我想這跟蘋果公司一直以來作為的“擬物化”設計的的領軍形象不無關系。我們可以回想,iphone發布時,將手機的物理撥號鍵以觸屏軟件的形式植入ios系統開始,或者從imac桌面那一個個跳動的水晶圖標開始,再或者在ibook像翻開一本真實的圖書一樣來閱讀,蘋果公司一直在引領了“擬物化”設計的浪潮。而新發布的IOS7現在開始推動“扁平化設計”,這樣顛覆性轉變必然會引起大家的爭議。
擬物化的優勢是什么?
“當你應用中的可視化對象和操作按照現實世界中的對象與操作仿造,用戶就能快速領會如何使用它。( 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也就是說以模擬實物的視覺設計和交互體驗,讓用戶完全不用去抽象的理解就可以直觀的認知和使用。
擬物化設計在視覺上有著很高的識別性,讓原本抽象的產品形象變得具有親和力,更加優雅,在使用上降低用戶的學習門檻。
推薦我最喜歡的擬物化設計App:Paper by FiftyThree
擬物化的劣勢是什么?
在追求擬物化設計的浪潮中,出現了另外一些的問題。
一、視覺設計:上面有說,擬物設計具有很高的識別性、質感、親和力。
但是盲目的追求擬物化設計需要付出更高的開發成本,在移動設備的小尺寸屏幕里不能高效的利用的有限的空間。
二、移動設備上的平面操作畢竟與現實生活中有著巨大的區別,盲目的擬物有時候反而會對用戶造成困惑。
三、既然擬物是一個模仿過程,這就限制了開發者的創新和想象間,產品容易臃腫且局限。
擬物與極簡是矛盾的嗎?
我不這么認為,蘋果公司是一家崇尚極簡主義的公司,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蘋果以優雅的擬物設計和極簡的產品體驗,真正的做到了簡單而豐富,我的小外甥女拿到IPAD不需要教她就可以自己玩的不亦樂乎。
扁平化設計的優勢和劣勢
扁平化設計就是用最簡單、最輕量級甚至抽象的方法來傳達產品本身核心內容或功能,也就是說“扁平化設計”并不追求畫面的質感、重量感、甚至產品的實際形態。優秀的扁平化設計給人感覺簡潔、整齊、清晰,所有的功能一目了然,沒有什么是多余的。因此“扁平化”可以更高效的利用空間,給用戶最少的干擾去理解產品內容。
但是扁平化設計太過簡潔,識別性極差,容易審美疲勞,缺少親和力。最重要的是,抽象的表達提高了學習成本。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擬物化設計就像“象形文字”,全世界人不用學習都能猜出它所表達的大概意思,但是它的表達卻非常模糊和局限,而扁平化設計就像抽象的現代文字,你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理解它所表達的意思,但表達精確而豐富。(PS:我并不是說“擬物化設計”原始,而是舉例說明他們之間直觀的感受)
推薦我最喜歡的扁平化設計App: Any.do
為什么IOS7開始推動扁平化設計?
“It’s very easy to be different, but very difficult to be better(標新立異、與眾不同,這很容易做到,但要做到比現有的更好,這很難。)”
——Jonathan Ive
我在本文開頭所引用的設計十誡中的兩條描述,在IOS7發布后似乎給人傳達了這兩個信息:創新、極簡。
同時,我也有個猜想:Google glass已經公測,傳說中的Apple iWatch也越來越近,電子產品似乎正在往穿戴市場發展。穿戴式的電子產品體積更小,屏幕空間有限,而扁平化設計恰恰能夠更好的利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