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是為了買給妹子買 @秋葉 的大項目售前的那本書的,為了湊單免運費順手把這本書也扔到了購物車里面,這也算是真愛了,支持大叔的同時還不忘支持下大叔的紅顏知己,整本書大概花了兩趟地鐵的時間加上晚上睡覺前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看完的,不是很厚的一本很實用的工具手冊。
公司部門在年中開會的時候提到了知識管理這塊的一些東西,因為之前我一直在做個人知識管理的一些東西,業界除了一些企業知識管理的內容,所以部門知識管理這塊就交給我在負責了,因為對企業知識管理大多了解都是理論上的,實踐性的東西還真沒怎么做過,還是有點發虛的,讀完這本書算是松了口氣。
整本書翻完之后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來的真是TMD太及時了,基本上就是一本企業知識管理的入門指導說明書的大綱,基本上是指明了一個方向,但是這本書也有很大的問題就是每一個點都涉及到了,但是每一個點都是淺嘗輒止的,僅僅是點到而已,缺乏深入的剖析,跟秋葉的那本書比起來,整個的感覺就沒那么好,不過話說來一本十幾塊錢的書,能夠有這樣也不錯了。
作為一個也是學習只管理的人,一般最難的是搭知識的框架,當搭好框架之后,至于里面內容其實也不是很重要,很多的東西基本上就開始需要自己去發掘和檢索填充了,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去填肉畫皮形成自己的可執行的只是地圖。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知識就像是內褲,不一定看得到,但一定要有。在一個全民需求知識的時代,你肯定也需要知識管理,如果你是組織知識管理的入門選手強烈推薦你從前往后看,因為你會學到很多的流程、方法、步驟和工具,如果你不是企業知識管理的人員,我也建議你買來看看,這個時候可以從后往前看,先看附錄的一些東西,慢慢的幫助自己提升工作效率,接著在去學習一些組織知識管理的東西,幫助自己和團隊更好的工作,因為整本書都是工具性的東西,筆記很難記錄,只是簡單的做了一些概念性的摘錄。
讀書筆記:
1.知識的分類-按照一般的知識分類模式把知識分為四大類,書中在還在后面追加了兩類關于空間和時間扽分類:
- 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識
-Know-why知道是為什么的知識
-Know-how知道怎么做的知識
-Know-who知道是誰的知識
-Know-when知道是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的知識
-Know-where知道和地點相關的知識
根據日本管理雪茄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創建的SECI模型(社交化/外在化/組合化/內在化),可以把知識分為外顯知識,內隱知識。
2.知識的DIKW模型:
數據(Data)直接來源于實時;
信息(Information),通過組織和處理數據時,就有了信息;
知識(Knowledge)是信息的集合,是有用,有意義的信息;
智慧(Wisdom)正確判斷和決定的能力。
3.知識管理定義抑或知識管理公式:
目前整個的應用比較多的應該是KM=(P+K)s次方,最早接觸這個公式是PKM的公式,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現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開始的時候以為K是最重要的,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之后慢慢的發現對于一個做知識管理的人而言,很多時候S和+可能比知識本身還要重要。
另外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知識管理之輪、KM立方等概念,個人覺得從本質是上而言,企業知識管理的很多理念和個人并無區別,對于組織而言,最終還是要靠人的力量來維護整個的企業知識庫的正常運轉。
4.流程管理和知識管理的關系:
知識管理是流程管理的基礎,流程是靠知識不斷優化,流程是知識的載體,兩者相輔相成,必須互相結合。
5.只是盤點中的知識分類原則:
從理論出發,從科學知識角度進行分類;
從應用出發,從流程角度分類;
從員工習慣角度進行分類;
借鑒業界成熟分類。
6.知識管理導入期基本流程:
啟動會議>培訓教育>項目會議>種子培育>系統需求和評估>系統構建>知識管理法寶>達成共識>分享文化
7.知識管理三寶
「知識庫」、「知識社群」以及「知識專家」。三寶缺一不可,透過「知識庫」儲存經驗,再利用「知識社群」針對內容響應互動,而若是遇到不了解的內容,就透過「知識專家」中經驗豐富的同仁來解答。藉由三寶環環相扣,才能真正將知識活化,達到知識管理的真正目地!
8.AAR事后行動反思法,我個人習慣稱之為復盤
事后回顧(AAR)是目前知識管理實踐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工具之一。AAR最早是美國陸軍所進行的一項任務后的檢視方法。通過對一個項目或一項行動的專業性討論,參加者可以發現和了解發生了什么、為何發生、什么進行得很好、什么還需要改進、及如何維持優點,并改進缺點。
AAR的基本內容
內容說明
行動的目的是什么?
What was the intent?
首先必須重新審視項目目標和交付物,確認項目或行動的目的,以及應該如何完成。
實際發生了什么?
What happende?
回憶團隊已經做的事情,項目中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找到發生原因。
(可依照時間順序回憶事件;也可以要求成員會議他們所認為的關鍵事件,并優先進行分析。)
? 詢問項目運作的好的方面及根本原因。
? 詢問可以過得更好的方面,并找出根本原因。
我們從中學到了什么?
What have we learned?
總結在項目或活動進行過程中學到的經驗和教訓。
想像如果有人要以同樣的步驟進行類似的活動,團隊會給他們什么建議?
接下來我們該做些什么?
What do we do now?
考慮應用從AAR得到的經驗和教訓改善下一步的行動。
通過以上討論學到的經驗和知識,給參與者以相關方面的建議,以保證在類似的情形之下,這些知識可以重復應用,并提高工作的績效。
付諸行動(會后做)
Take action
教訓必須通過應用才會發揮效用;必須產生某些改變才是真的學到了教訓。
組織內分享(會后做)
Tell someone else
將團隊所學到的散布到組織的其他單位
9.要想教給人們一中新的思維方式,就不要刻意教他們,而應當交給他們一種工具,通過使用工具培養新的思維方式。
10.個人知識管理法寶:書中提到了很多都是非常棒的工具,這個過段時間我會結合自己的知識管理的一些經驗和習慣來分享一下自己在用的一些知識管理工具和這些工具的分工定位,如果想要了解書中的工具,建議關注秋水老師的博客,在此不加贅述。
11.知識社群:
分享所帶來的虛榮,遲早會打敗大家對隱私的顧慮。
12.知識營銷:非常棒的一個概念,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之后,似乎全民都進入了營銷化的熱潮之中,以前大多數是針對有型的產品在做營銷,賣家在做營銷,到了近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企業內部的營銷化了,我之前在咨詢公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到培訓營銷、學習營銷等概念,到了新公司之后連公司的保險制度、薪酬福利措施也都開始了營銷化。而對于知識管理而言,也是一樣,如何在合適的時間、把合適的知識推送給合適的人,并且讓他愿意接受,這些都需要思考和運作,關于這一塊我正在潤輛著寫一些關于我跟培訓項目時的的一些感悟和心得,在里面會有一部分涉及到學習營銷化和培訓營銷化,和知識營銷之間應該都大同小異的。
13.附錄部分我覺得是全書中最實用的部分,這本178頁的小冊子,從118頁開始就是附錄部分,這是我目前見過的最長的附錄的一本書,不過我覺得這個附錄放在這個還是非常值得的,前面推薦了很多的微博博客的信息資源,大多我都有關注,畢竟是混著個圈子的。
特別是在最后的一部分工具表格,其實價值是非常大的,關于會議模版、項目進度表,月度計劃表。流程表,郵件發送檢查清單等等,如果你是一個職場老鳥,這個有助于幫助你查漏補缺,如果你是職場新人這個對你而言是很好的學習模版,能夠幫助你快速的把自己變得職業化,最起碼是在一些書面材料的寫作上。
更多信息,請關注: 在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