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發(fā)生的一件小事有點讓我耿耿于懷。
一個在社交軟件上關注的陌生人(職場成功女性),在前幾天“職場女性歧視”話題正熱的時候,發(fā)了一條關于這個話題的動態(tài)并在結尾說愿意幫姑娘們免費改簡歷&面試模擬&職場咨詢規(guī)劃。
我點了個贊,但也只是點了個贊。
我在做出下一步舉動之前下意識地產(chǎn)生了一種“不好意思”的心理,不好意思拿自己的事情麻煩別人。以及萬一對方覺得我很煩等等,盡管她說了“她愿意”。
兩天后,她又發(fā)了一條動態(tài),表示自己的上一條動態(tài)有163個贊,有7個找她要了微信,7人里有5個加了她,真正和她說過話的有兩個,其中只有一個姑娘給她看了她的簡歷。
我不禁沉默,看來大多數(shù)人都和我一樣有著“不好意思說出口”的狀態(tài),但如果我真的說出來了,最后是不是也能得到一份十分有意義的幫助呢?
在機會面前,并非別人拒絕了我,而是我自己拒絕了自己。
因為害怕被拒絕,我們不敢表白,萬一ta不喜歡我豈不是連朋友都做不成;我們不敢申請沒做過的工作,我一點經(jīng)驗都沒有對方不會要我的……
2.
一個名叫《我從“被拒100天”學到的》TED演講給我?guī)砹撕艽蟮臎_擊。
演講者蔣甲做了大多數(shù)人都不敢做的事——在100天時間里,每天都主動找個人來拒絕自己。
從找陌生人借100美元到在快餐廳里吃完漢堡后要求“漢堡續(xù)杯”,從把鮮花種到陌生人的家后花園到去大學里教一堂課……他給自己列了很多看上去一定會被拒絕的事。
他原本的打算是,通過每天被人拒絕,讓自己習慣被拒,對其麻木,從而克服對被拒絕的恐懼。“我要每天出去找拒絕,還要把整個過程給錄下來?!彼麨榇私藗€視頻博客,打算每天都上傳一個被拒視頻。
蔣甲的第一次嘗試是找陌生人借錢,他害怕到手心都是汗,心跳如鼓,脖頸后汗毛直豎。那個陌生人聽了他請求后,說:“不行。 為什么?” 他說完“不好意思” 轉身就逃了。他覺得第一次被拒經(jīng)歷非常尷尬。 但因為他錄下了這段經(jīng)歷, 所以那天晚上,他重看了一遍被拒絕的過程,他看到了自己有多害怕。
但他又看了看那個被他借錢的人,是一個看上去其實蠻溫和可愛的普通人, 對方甚至通過問“為什么”給了他解釋的機會。
他意識到自己本來可以說很多, 可以解釋,可以交涉。 但他什么都沒做, 就只是逃走了。
他覺得,這簡直就是他人生的縮影——遇到一點小小的拒絕, 撒腿就跑。
蔣甲的冒險還在繼續(xù)。他決定,之后不管發(fā)生什么,都不會逃跑,而要繼續(xù)和對方溝通。
他發(fā)現(xiàn),改變逐漸發(fā)生了。第一次那種緊張要死的感覺消失了。
更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明明是沖著被拒絕去的,結果有天,有人答應了他奇怪的要求——他在甜甜圈商店里,問店員,“能不能為我做一些長得像奧林匹克標志的甜甜圈嗎? 就是把五個甜甜圈連起來……”
他覺得不會對方不會答應,然而店員特別認真對待他的要求:拿出一張紙, 記下顏色和排列,思考該怎么制作。
15分鐘后, 他拿到了一盒按他要求制作的奧運五環(huán)甜甜圈。 他超級感動,覺得難以置信。
他錄的這個視頻在Youtube上 獲得了超5百萬的瀏覽量。很多人和他一樣,覺得不可思議。
3.
他也因此出了名,但他更想要的是真正改變自己。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把“被拒100天”項目變成了一個游戲和研究項目(RejectionTherapy.com 這是他的網(wǎng)站)。 他在TED演講中,分享了在這個瘋狂的計劃里學到的關于拒絕的3個秘密:
(1)在遭到拒絕后,不要逃跑,去和對方溝通,去問“為什么”,這樣你有可能把“不行”變成“行”。在演講的最后,他說,“我發(fā)現(xiàn)那些改變世界, 改變了我們生活和思維方式的人, 都是那些最初遭到拒絕,甚至暴力拒絕的人。 比如馬丁·路德·金, 圣雄甘地,尼爾森·曼德拉。
但他們沒有讓拒絕定義自己, 而是用被拒絕后的行動定義了自己。 他們擁抱拒絕。”
有次他捧著一束花, 敲陌生人家的門, 問:“我能把這束花種在你家后院嗎?”? 對方說:“不行。” 在對方關門之前,他問出: “你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對方回答:“我的狗會把后院所有東西都刨出來。 我不想浪費你的花。 如果你想種花, 你可以到街對面,問問康妮, 她超愛花。” 他照做了。
一個半小時后, 他的花就種在了康妮的院子里。
對方拒絕你的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需求不匹配,而非其他。
(2)在提出自己的要求前,如果能說出對方心里的疑問, 有助于對方信任你,從而答應你。
蔣甲在提出奇葩請求后,如果看到對方的臉上有困惑的表情,他會問對方“你是不是覺得這很奇怪嗎?” 他之所以會這么問,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當他幫對方說出對方心里的疑問時,對方反而會覺得提出奇葩請求的他沒有之前那么奇怪呢。 “因為這意味著我跟他想的一樣, 也覺得這事兒很奇怪。 ”蔣甲說。
(3)想實現(xiàn)理想? 你得敢開口
蔣甲一直有當老師的夢想,他想去大學里教一堂課。他去了家附近的大學, 敲教授的門,問 “我可以教您的課嗎?” 開始幾次他沒有成功, 但他沒有逃,不停去嘗試, 到了第3次,教授被打動了,愿意看他已經(jīng)準備好的幻燈片和課程。 教授發(fā)現(xiàn),他的內(nèi)容可以放到教學計劃里。
兩個月后,他去教了一堂課。
教完那堂課后,他發(fā)現(xiàn),只要開口請求,他就可以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原本我以為,要實現(xiàn)理想, 要先達到許多標準—— 比如成為杰出的創(chuàng)業(yè)者, 或者成為博士才能教書—— 并不是,我只要開口請求, 我就能教書。 ”
在演講的最后,他說,“我發(fā)現(xiàn)那些改變世界, 改變了我們生活和思維方式的人, 都是那些最初遭到拒絕,甚至暴力拒絕的人。 比如馬丁·路德·金, 圣雄甘地,尼爾森·曼德拉。
但他們沒有讓拒絕定義自己, 而是用被拒絕后的行動定義了自己。 他們擁抱拒絕。”
4.
這個演講給我的感觸很深,影響很大。
如今我仍然會下意識地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請求,依然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而原地徘徊,但想到蔣甲的經(jīng)歷,這種時刻正在慢慢減少著。
我會試著鼓勵自己多去冒被拒絕的風險,以及在真的遭到拒絕時,不逃走,而是轉身詢問理由,去了解對方需求,尋找把不可以變成可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