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悟!原來他的30年平庸人生源于“害怕被拒絕”,為此他做了一項瘋狂的試驗…

20歲的時候,后悔沒努力進入到理想的大學;

30歲的時候,后悔對人生重要10年沒有規劃;

40歲的時候,后悔事業上升期沒有好好把握;

……

每一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煩惱和苦楚。

蔣甲,

一位生于北京、生活在美國的華裔青年,

14歲時看到比爾蓋茨在中國的演講后,

立志25歲要擁有一個能買下微軟的大公司。

但是直到30歲,他都沒有開始這個計劃,

而只是在一家500強企業里,

做著一名平凡的市場經理。

這和他的夢想相去甚遠,

他也開始反思14歲到30歲這十幾年的經歷,

過去的種種,一度讓他陷入絕望。

少年時代寫下的人生目標

蔣甲想起他小時候在學校里,

有一回老師組織了一次團建,

讓小朋友們互相感謝,

當你被別的同學點名表揚,

你就可以拿著小禮物回到座位。

但是,這個看似“不會錯”的小游戲,

卻讓蔣甲感受到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拒絕,

沒人愿意表揚他!

他感受到了巨大的無所適從。

他說:“我死也不要再經歷那樣的時刻:

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絕。”

這也讓他在以后的人生里,

因為害怕再次“重蹈覆轍”,

不愿意去冒險,行動保守,

以降低和“被拒絕”短兵相接的幾率。

一直到而立之年,蔣甲終于意識到:

原來害怕被拒絕,

比任何一次真正的被拒絕,

所造成的阻礙都更大。

他必須找到應對的辦法,

不能讓這種恐懼毀掉自己。

蔣甲覺得自己必須盡快打破這種

感受上過分在乎自我的惡性循環。

于是他為自己制定了一個“找事”的計劃——

在100天的時間里,

每天找到一個人,

對他提出肯定會遭到拒絕的奇怪請求。

以此來鍛煉自己的抗拒絕能力。

這些事情包括:

向一位陌生人提出借100美元;

請求漢堡包店店員給他來個“漢堡包續杯”;

請求甜甜圈店幫他做個奧運五環形狀的甜甜圈;

請求陌生人把自己手上的花種到后院;

對一位不認識的大學教授提出幫對方去上一堂課

……

可能再沒有第二個人會這么找事了吧,

但是,通過這個“找事”計劃,

這位青年的人生被徹底顛覆!

蔣甲總結出一整套正確應對碰壁、

達成所愿的方法,

甚至借助這些方法,

協助經驗不足的妻子成功進入谷歌工作,

而谷歌的招聘錄取率不足0.5%!

可能你也不知道,

當你沒有了對“拒絕”的恐懼時,

并且完全意識到,

其實沒什么可輸掉的東西時,

人生中美妙的事情就會接踵而至。

01

自從經歷過那次“禮物游戲”后,

蔣甲在每次有新想法,

或者想嘗試新東西時都感到害怕。

直到14歲時,他聽到了比爾·蓋茨的演講,

當即他就立志要開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成為第二個蓋茨。

14歲躊躇滿志的他,

要打敗6歲那個畏首畏尾的自己了么?

很遺憾,并沒有,

那個想征服世界、改變現狀的蔣甲,

一直被害怕拒絕的蔣甲碾壓著,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他30歲。

“而立之年”對他來說是個重大的轉折,

30歲其實是個好時候,

此時大部分人已經放棄追逐真正的卓越,

只是為一口飯、一個家奮斗,

只要你還懷揣夢想,

那些所謂的競爭對手比起年少時少太多了,

而你的勝算也大了許多。

蔣甲對于自己30歲的反思結果是,

立即創辦了屬于自己的公司。

創業不久后,

他遇到了第一個得到投資的機會,

但最終還是被拒絕了,這嚴重地傷害了他,

嚴重到他想要放棄他的創業夢想。

但隨即,他又想,

難道比爾·蓋茨在一次投資被拒后就放棄嗎?

任何成功的人士都會像那樣放棄嗎?

當然不是。

他突然間恍然大悟,

他可以創辦一個更好的公司,

建立更好的團隊,推出更好的產品,

但有一個前提是必須的:

他要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者,

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他不能再讓6歲時的“我”繼續支配他的人生。

他要戰勝那個自己!

內心的束縛,需要行動的利劍出鞘,

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他開始在網絡上尋找解決辦法,

他搜索“怎么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加拿大人發明的游戲:

提出主動出門去尋找被拒絕的體驗,

并且持續30天。

由于每天都有人因某些事拒絕你,

最后,你對被拒絕一事就會變得麻木,

蔣甲心中大喜過望:

“我太愛這個主意了!我就這么干!”

并且,他把戰線拉長,

計劃了為期整整100天的破壁計劃,

創立了“被拒絕100天”的網站來記錄收獲。

02

DAY 1

向陌生人借100美元

蔣甲躊躇了一整天,

終于在傍晚來到公司的樓下,

看到桌子后面坐著位壯漢,

蔣甲突發奇想,

覺得應該向他借100美元,

他一定會拒絕的!

于是他走向那個壯漢,

那段距離簡直是他人生中最漫長的一段路,

他覺得脖子后面的汗毛都豎起來了,

手心都是汗,心怦怦直跳,

他走到壯漢面前,鼓起勇氣說:

“先生你好,我能向你借100美元嗎?”

蔣甲提出借錢請求的對象:一個萌萌的壯漢

那位壯漢抬起頭看著他,

答道:“不行。”

但是隨后又問道:“為什么?”

蔣甲聽到“不行”二字后,轉身就逃了。

連壯漢的追問都來不及細想,

因為在錢的問題上被拒絕,

對他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羞辱和挫折。

作為移民去往美國,

受到不錯的教育又有不錯的工作,

蔣甲其實有時還挺為這些年付出的努力,

而掙得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認同感到驕傲的。

向陌生人借錢已經很難了,

被拒絕就更無法接受了,

雖然這只是試驗。

但是那天晚上,

蔣甲在視頻上重新審視那段被拒絕的過程,

他發現拒絕他的那個人其實并沒那么可怕,

胖乎乎的,其實還挺可愛的,

那句“為什么?”是一種邀請,

事實上給了他解釋的機會。

蔣甲本可以解釋,本可以交涉,

但是他的膽怯,

讓他把這些“本可以”的機會都錯過了,

這簡直就是他人生的縮影:

遇到一點小小的拒絕撒腿就跑。

于是他決定,

第二天,不管發生什么,

他都不會逃跑,

留下來繼續交涉。

DAY 2

請求一個漢堡包“續杯”

第二天蔣甲的狀態比第一天好多了,

他來到一家漢堡店,吃完午餐,

味蕾強烈要求他再來點什么,

當他看到飲料機上寫著“免費續杯”的時候,

靈機一動走向收銀員,問:

“能給我一個漢堡續杯嗎?”

收銀員疑惑不解地看著他問:

“什么是漢堡續杯?”

那天中午吃的漢堡

他盡力用坦誠且輕松的語氣解釋到:

“就像飲料續杯啊,只是換成漢堡。”

收銀員拒絕了。

蔣甲這一次沒有立刻逃走,

繼續解釋說:

“我超愛你們的漢堡,

超愛你們的店,

如果你們能做漢堡續杯,

我會愛死你們的!”

結果最終沒有被改變,

但第一天那種緊張到要死的感覺已經沒有了,

甚至蔣甲還玩得蠻開心的。

經過兩天的嘗試,蔣甲意識到:

你提出問題的方式,

以及你在整個對話中的表現,

會影響到最終結果,

縱使它不足以改變結果,

但是能讓被拒絕的痛苦減輕很多。

總之,遇事表現出自信,保持冷靜,

而不是自己先把自己嚇壞了,

這樣才能讓整個事情和結果變得不同。

DAY 3

索要奧林匹克甜甜圈

蔣甲開始對拒絕有了奇怪的向往,

后來的事實證明,

這是重要的一天,

他的人生從此開始被顛覆!

他走進了一家甜甜圈店,

對店員說:

“你能為我做一些長得像奧林匹克標志的甜甜圈嗎?

就是把五個甜甜圈連起來……”

熱心的店員,是領班哦

店員摸了摸下巴,“哦”地驚嘆了下,

然后竟然開始構思,

她還拿出一張紙,畫出顏色和排序,

思考該怎么制作。

15分鐘后,

她真的拿著一盒奧運五環甜甜圈出來了!

蔣甲簡直難以相信,

自己事先為被拒絕冷場而準備的笑話竟然沒有用上,

他感動極了!

隨即蔣甲準備掏錢時,

店員竟然說:

“沒事的,這個算我的。”

蔣甲更感動了,

原先想上去握手表示感謝,

卻不知覺變成了擁抱。

五環甜甜圈

這次的嘗試竟然沒有以被拒絕收場,

連解釋原因都不用,

換言之,這說明,

你只需要有提出問題的勇氣,

就可能獲得肯定的答復!

蔣甲發現這一點后激動不已,

自打成年后,他再沒有這樣的感受了,

這不是惡作劇后短暫的竊喜,

也不是僥幸勝利后腎上腺激素的飆升,

這是一種可能性。

他意識到,

這世界上的可能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他只是提出要求就收獲意外的結果,

那么,如果他真的付出實質性的努力呢?

結果會不會遠比想象來得好?

晚上回家后,

蔣甲將這個5分鐘的視頻傳到了Youtube上,

一下子獲得了超過550萬的點擊!

媒體開始報道他的故事,

電視脫口秀也開始請他參加節目……

他的人生正在發生變化,他出名了。

但相比于出名,

蔣甲的心理發生了更重大的轉變,

他不再過度關注在交流中得到的是肯定還是拒絕,

他再也不像之前那樣過于看重別人的看法了,

這種沖破束縛的自由感,

才是意義非凡的。

03

再后來,蔣甲獲得了上TEDx的機會

蔣甲的拒絕實驗新奇、大膽,

給人無盡的精神力量,

同時引發人們重新去思考拒絕的本質。

在演講的尾聲,他說:

“那些改變世界的人,

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人,

都是那些一開始就遭到拒絕,甚至暴力拒絕的人,

比如馬丁·路德·金,

圣雄甘地,曼德拉,

甚至耶穌。

這些人沒有讓拒絕定義自己,

而是被拒絕后的行動定義了自己,

他們擁抱拒絕。”

是的,

只要你開始嘗試去面對與擁抱,

而不是遠離這些冷冰冰的拒絕,

你的人生終將會迎來一個個奇遇。

甚至不用像那些偉人一樣,

你需要做的第一步只是開口,

接著你慢慢就會學會怎樣釋懷那些拒絕,

怎樣將毫無生機的事情變好,

怎樣掌控對話中暗含的機會,

最終去抓住它。

蔣甲還出版了自己的書

一輩子那么長,

我們會遇到家人的不理解,

陌生人的懷疑,

以及現實與環境的拒絕。

但這些可不是最悲哀的,

最讓人頹喪的是,

很多人總會在還沒行動時,

就告訴自己“這事肯定行不通,我一定會被拒絕的”。

在別人拒絕我們之前先否認了自己,

這才是你平庸人生最大的羈絆。

而與此同時,

我們也常常忽略一切拒絕背后的機遇,

讓一昧的痛苦失落取代了積極復盤,

這樣的你,怎么會成功呢?

蔣甲從創業,到寫博客,

到被稱為美國主流網絡媒體的領袖,

到周游美國演說, 這一切都與被拒絕有關。

就因為一次次的被拒,他學會了不再懼怕,

而且能夠利用拒絕往夢想的方向前進。

那么,現在,該輪到你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