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哈羅德和他的妻子莫琳住在英國南部一個叫做金斯布里奇的小鎮上,哈羅德在酒廠工作。
60歲退休之后就一直待在家里,每天安靜地待著,聽聽妻子的嘮叨。哦,對,哈羅德和妻子的感情并不是很好。日子就這么一天天過,倒也平靜。
打破哈羅德和妻子平凡生活的是一封來自貝里克(英國北部的小鎮,離金斯布里奇627英里)的信。那是哈羅德之前的同事奎尼寫來的。奎尼也在酒廠上過班,但后來離開了酒廠,與哈羅德有20多年沒見了。
信的內容是奎尼得了癌癥,晚期了,在離開人世之前算是給老友一個問候吧!
讀了信的哈羅德感到悲傷,他覺得該給奎尼回一封信,安慰她一下。寫了“祝早日康復”幾個字之后,實在想不起再寫什么話好了。哈羅德把信裝進信封里,準備出門把信寄出去。
走在路上,哈羅德回憶起與奎尼的往事,覺得應該為奎尼做點什么,而不是只寫一封安慰信。
二、
心煩意亂的哈羅德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郵筒,卻始終沒有把信投遞出去。
直到他經過一個加油站,在與加油站女孩交談時提到了自己的煩心事。好心的加油站女孩安慰他道:“這確實是一個很難治療的病,但治療癌癥不能光靠藥物,還要靠信念,你要相信她能好起來,我的阿姨就是這樣……”。
聽了女孩話的哈羅德感到不可思議,但卻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靠信念來治療奎尼,他邊走邊念,好像癡了一般。
終于,一個驚人的念頭浮現在腦海中。他要走路去到貝里克,從英國的南部走到北部,橫跨整個英格蘭,讓奎尼等著他,等著他走路去看她。
哈羅德拿出信封,將內容改成他將要走到貝里克,請奎尼一定等待他。然后又在公共話亭給奎尼所在的療養院打了一個電話,說明情況。
做完這一切的哈羅德覺得自己瘋了,自己是六十多歲的老頭了,從家出來也沒帶手機,沒有做任何遠足的準備,竟要說走路去到貝里克,簡直是瘋了。
現在的人總講“說走就走的旅行”,可能說得就是隨心吧。有些事情可能也不必去準備,就現在,就這么去做了,可能就是最好的時候。
三、
哈羅德旅途的第一階段是認同自己這種瘋狂的行為。
他邊往前走,邊考慮自己做這件事情是否妥當,是否先回家好好準備一下,是否妻子能夠認同這件事,是否真的能走到貝里克,是否這種行為真的能救得了奎尼。
哈羅德用公共電話通知了妻子莫琳,妻子聽了之后,直接否定,感覺他這是瘋了。
哈羅德把這件事情講給在路上遇到的人聽,大家有的覺得不可思議,但大多是欽佩他的這種行為,覺得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像是二十世紀的朝圣者。
走了三四天之后,猶豫與疲憊使得哈羅德臨近崩潰。不知道這種行為是否能真的救得了奎尼,奎尼現在是否還活著,奎尼聽了自己的這種做法后是否真的在好轉。
哈羅德決定先給療養院打一個電話,問問奎尼的情況。接電話的是一個修女,哈羅德緊張極了,但當聽到修女說:“奎尼真的在好轉,信念這東西居然真的能夠救人,奎尼在等待他的到來”。哈羅德高興極了,這次為奎尼的遠行是值得的。
四、
哈羅德旅途的第二個階段是適應疲憊,打破規則。
可以想象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做遠足旅行,有多么的艱難。哈羅德開始感到身體不適,腳上磨了很多的泡,有的在化膿,小腿的肌肉生疼,錢好像也因為每天的住店吃飯,花的差不多了。所有的一切都預示著哈羅德無法再前進了。
在經過巴斯時,哈羅德在一個斯洛伐克女人家借宿。哈羅德這里修養了兩天,斯洛伐克女人是一個護士,也是一個遠足愛好者。她給哈羅德處理了傷口,又教給了他很多遠足的技巧。得以使得哈羅德能夠繼續前行。
在此之后的哈羅德學會了怎樣跟疲憊相處,他開始早晚都做一套慢的拉伸動作,每隔兩個小時就休息一會,把旅途的必需品準備好,把不用的東西都寄回家,他甚至將錢包和手表都寄了回去。
開始不再住旅店,而是在戶外露宿,真正的開始貼近感受大自然。開始不只是在白天行走,而是來了興致,星空下也可以走上一段路。渴了就喝一喝清泉,餓了就向遇到的人化緣,作為回報,他會傾聽別人心中的煩心事,也會和別人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五、
哈羅德旅途的第三個階段是不忘初心。
哈羅德的故事慢慢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有好事者給電臺和報紙打了電話。大概是現在社會中這樣做得人很少了,哈羅德開始出名起來。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人會認出他來,并表示欽佩。
慢慢地哈羅德身邊聚集起了一批跟隨者,他們有的是不服管教的小孩,有的是正在爭奪孩子撫養權的男人,有的是失意的女人,甚至還有一條小狗。
有的想自己也做一個朝圣者,以擺脫心中的苦悶,有的想幫助哈羅德,拯救奎尼。但更多的應該是有自己的私心,英雄情結或者是出名獲利罷了。
跟隨的人多了,遠足也失去了原來的感覺。不再是哈羅德一個人孤獨的前行,一個人孤獨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或者以往生活的回憶。而是要照顧著一大群人,每天要討論走什么路線,討論吃什么,甚至還要應付記著,還有所謂的贊助商。
哈羅德心地純良,覺得每一個來跟隨他的人都需要好好對待。但卻也痛苦不堪,每一天都走得很慢,他覺得自己雖然離著起點越來越遠了,但卻也離著終點越來越遠了。
跟隨的部分人也覺得哈羅德是老人了,不可能走到貝里克。于是提出要派一支先遣隊,先走到貝里克,給奎尼送問候。于是先遣隊提前走到貝里克,媒體報道,市政府迎接,觀眾歡呼,皆大歡喜。
喧囂過后,又剩了哈羅德一個人,他終于又可以一個人上路了,走完這段路,去完成他本來想做的事情。
六、
哈羅德旅途的第四個階段是堅持不懈,超越自我。
前面一直沒有介紹哈羅德性格和家庭背景。
哈羅德的父親是一個退役軍人,對哈羅德不管不顧,一直酗酒,還經常打罵哈羅德。哈羅德的母親在其十三歲的時候離開了他們父子,非常堅決的離開了。哈羅德從小沒有感受到過父母的愛。
可能是從小的生活環境,使得哈羅德個性非常內向,甚至很軟弱,不喜和別人交談,不喜出風頭,好像就喜歡做一個人人都注意不到的角色。
哈羅德和妻子結婚之后有一個兒子叫做戴維,哈羅德和戴維一直相處不好,可能是沒有得到過父愛,哈羅德也不知怎么將父愛給戴維。
戴維一直嫌棄父親的軟弱無能,自己本身卻一直酗酒吸毒,無所事事,徹底墮落。終于在有一天,上吊自殺。
戴維的死使得哈羅德和妻子之間心生嫌隙,二十多年來,雖然同住一家,卻形同陌路。
奎尼是哈羅德在酒廠為數不多的朋友,因一次為哈羅德頂罪而被酒廠開除,哈羅德一直愧疚,卻沒有當面說聲謝謝。
整個旅途的過程中,哈羅德一直在回憶過去的種種。回憶自己的父母,回憶和妻子,和兒子,和朋友奎尼一起度過的時光。回憶自己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朋友是否合格,有些事情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
旅途的最后階段,哈羅德進入一種非常疲憊的階段,甚至有些出現幻覺。他思索了整個過去的時光,他想念自己的妻子,想念自己的孩子。
哈羅德最終走到了奎尼的病床前,跟奎尼說了好多話,可惜奎尼已經不能說話了。最后修女說奎尼走得很安詳,好像得到了某樣東西,很開心。
作者是在書的最后才交代的哈羅德的這些事情。哈羅德是一個普通平凡的人,但卻也是一個不普通不平凡的人,少年父母離異,中年喪子,都是人生的大痛,不是誰都可以承受的。
哈羅德行走的87天,627英里路中,他的妻子莫琳也在不斷思考,最終兩人,回憶起以前的美好時光,其實都還深愛著對方,只是生活將彼此變成了現在的模樣。算是釋懷。
說到朝圣,說到信仰。87天的行走能夠改變哈羅德以后的生活,但也不能說完全的變樣,正如哈羅德在旅途的最后階段所擔心的那樣。但是87天是一次朝圣的結束,卻是生活朝圣的開始。
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韓寒也說:要懂多少道理,才能過好這一生。
其實哪有什么道,哪有什么可以過好一生的道理。過好當下,做好現在,享受眼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