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目錄
part2:顛覆式創新
01:任何一個價值網都存在失效的邊緣
概念:
a、價值網:企業競爭的大環境。企業在這個大環境下確定客戶的需求,并對此采取措施,解決問題,征求客戶意見,應對競爭對手,并爭取利潤最大化。
b、邏輯自洽:企業處在任何一個價值網當中,都是邏輯自洽的。因為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然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產品,經營方式。或者說任何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其經營模式都是正確的。
c、價值網外的黑洞:“創新者的窘境”。企業與企業的競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同一個價值網內競爭,另一種是在兩個價值網之間的競爭。第一種情況下,小公司幾乎不可能戰勝大公司。第二種情況下,反而小公司的機會更大。之所以出現第二種情況,是因為大公司在自身的價值網內邏輯自洽,但如果放到另一個價值網上,其邏輯就會打破,當邏輯打破的時候,人們便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價值網外的黑洞,即“創新者的窘境”。
如下圖:
舉例:IBM與DEC
前者是大型計算機的領先企業,后者是小型計算機的領先企業。兩者處在兩個價值網之中。
對IBM來說,其經營本身沒有錯誤,即邏輯自洽。如果讓它做小型計算機,既有能力,又有資源。但缺乏的是決心。因為其很難看到自身邏輯之外的另一個價值網的邏輯,總是在自身邏輯內做正確的事情,以達利潤最大化。
對DEC來說,如果選擇和IBM在同一個價值網競爭,也做大型計算機。幾乎不可能戰勝IBM,它選擇了另一個價值網。這個價值網是IBM不想做,不愿意做,沒決心做的。所以最終贏得了勝利。
需要說明的是,從一個價值網到另一個價值網,有時候看的是時機,是趨勢。而不是簡單的認為去創造一個新的價值網。
如下圖,從大型計算機到小型計算機,從小型計算機到臺式電腦,從臺式電腦到筆記本電腦,再到手持設備。其演繹過程都可以看做是從一個價值網到另一個價值網的轉變過程。
?
02:大公司的黑洞:破壞性創新
如上圖,第一象限屬于大公司,是持續性技術的主場,第四象限屬于小公司,是破壞性創新的寶地。
概念,持續性技術
持續性技術的特征:1、持續地改善原有產品的性能,客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就做什么樣的產品。而且越做越好。2、技術進步的速度一定會超過市場的需求。
破壞性創新的特征:1、一方面降低原有的性能指標,不求改善,提高原有的主流性能特征,另一方面進入新的性能改善曲線。2、新的性能改善通常更方便、更簡單、更便宜、更小、更容易操作。作為破壞性創新的通路。
備注:無論是漸進性技術還是突破性技術,都屬于持續性技術。只有顛覆式創新才叫破壞創新。(突破性創新不等于破壞性創新)。
03:顛覆式創新的秘密是“技術加速進步”
案例:硬盤市場顛覆記
從14英寸→8英寸→5.25英寸→3.5英寸
硬盤有兩個性能即大小和容量。在一個階段內,容量是主要性能,大小則不被重視,大公司考慮容量,占據主要市場。小公司考慮大小,擁有非主流市場。當大公司的持續性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通常會超出市場的性能需求。(太大容量的硬盤其實是一種浪費)。而在此時,小公司的技術也在進步,當其技術加速進步,當其持續性技術帶來的性能進步開始滿足主流市場的需求時,便將主流用戶從大公司手上搶走。如下圖:
Part3:小公司如何打敗大公司
04:從第四象限逆襲: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句子:
1、與其更好,不如不同(同樣適用于大公司)
騰訊做照著百度做搜索,照著淘寶做電子商務,照著新浪做微博。都沒有超越。讓新浪微博絕望的,是微信。馬云照著微信做來往,網易做易信……
2、莊辰超(去哪兒):所有的忙碌都是為了躲避思考。
3、雷軍:不要用戰術的勤奮隱藏戰略的懶惰。
上面兩句話的意思相近。即創業公司(或大公司開拓新的業務)在進入一個領域時采取模仿的方式,在他人的價值網內做持續性的技術提升。這除了需要人力財力之外,還需要忙碌與勤奮。但這種忙碌與勤奮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其實也是幾乎不能成功的。
勇氣→第一象限智慧→第四象限。對創業公司來說,智慧比勇氣重要。
案例:新東方與學而思
一張圖,已經足夠說明問題。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的最好證明。
張邦鑫:沒有口碑的噪聲是耍流氓。
兩個不同:
破壞性創新的兩條路徑
05:產品破壞性創新
大道至簡
以上,符合價值網的兩個基本屬性:第一,特定產品的性能屬性,第二,特定的成本結構屬性。
產品至簡(簡潔而非簡單):從麻煩到方便,從復雜到簡潔。
舉例:iPod,iPhone的功能。
成本至簡:從貴到便宜,從收費到免費。
舉例:小米。
總結:簡潔,便宜甚至免費,是人性的弱點。當產品滿足人性的弱點的時候,便也抓住了巨大的商機。(進而可以思考人性的其他弱點,還有其他哪些產品也走相同的路,或者部分屬性滿足了人性的弱點,例如,朋友圈是否利用了人性愛慕虛榮的弱點,愛炫耀的弱點?)
06:市場破壞性創新
案例:小型鋼廠如何打敗大型鋼廠
三星:在新興市場國家實現飛躍
以上兩個案例的核心是從低端市場入手,做持續性技術創新。當性能進步滿足高端客戶時,便占領了高端市場(類似前面的硬盤的案例)。
07:從芯片業看顛覆式創新
本節內容通過芯片業的案例,詮釋前面的理論。
08:不對稱競爭:非主流才是未來
三種生存方式:
1、耕耘傳統——低維:在低端市場競爭,穩定,周期慢
2、科技爆炸——高維:在高端市場競爭,追求、引領科技爆發
3、混搭新舊——降維:把高維和低維混搭,把高維的東西引入到低維的市場里去。
舉例:小米,低端手機市場,利用互聯網思維來做,是降維。雕爺牛腩,用互聯網思維做飯館,河貍家,將移動互聯網引入到傳統行業。
雕爺語錄:我是一個二流的人才,但是我進入到三流的行業里去,我希望做成一個一流的企業。
所謂降維,在互聯網時代,就是用互聯網思維,做遠離互聯網的事情(傳統行業)。
09:獵豹:巨頭陰影下的簡單生長
空杯心態與篩子心態:多數人其實是篩子心態,即懷疑的心態、習慣性的否定心態去看待別人。換句話說,是用否定他人的方式把自己的失敗合理化掉,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失敗。
Part4:工商管理的窘境
10:任何文明,都存在“遮蔽效應”
文明三要素:
1、生存結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生存結構
2、思維方式:由于特定的生存結構,人們會養成特定的思維方式。
3、遮蔽效應:一旦形成特定的思維方式,同時也產生了遮蔽效應,人們很難從自己既定的思維方式中走出來。
目前,文明有三種:農業文明,工商業文明,互聯網文明,按照以上觀點,無論是哪種文明,都有特定的生存結構、思維方式及遮蔽效應。
合理性遮蔽法則:1、內部邏輯自洽2、自身無法突破。從這個角度出發,農業文明越發達,因為遮蔽法則,越難以快速進入工商業文明。(這是否意味著,工商業文明越發達,就越難進入互聯網文明?)
工商管理(工商業時代最主流的管理方式)的窘境1、科學管理2、利潤最大化。其中,利潤最大化通常的做法是:聚焦主營業務,關注旗艦產品,優質客戶至上,客戶滿意與消費者需求調查。
恰恰是這些最正確的東西,在時代變化的時候成為我們最大的障礙。(在利潤最大化的法則下,一切邏輯都是自洽的,我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對的。這意味著很難看到新的創新點,如前面講低端市場,或者跨界打擊)即:
11、客戶是最大的盲區,“增長”是失敗的本源
收入增長遮蔽盲區:收入增長,利潤增長,估值提高,股價增長,股東利益,員工激勵。
利潤是企業的核心,增長是上市公司的剛需。當增長成為大公司的核心命題后,就出現了創新的窘境。因為創新意味著丟失增長,丟失利潤,去做一些看不到結果的事情。一旦丟失利潤,大企業自身難以維持。
道理簡單,但改變很難。一個價值網內,企業要做什么,要朝著那個方向走,更多時候是客戶決定,而非領導決定。所以要從一個價值網到另一個價值網,就非常艱難。
利潤最大化的邏輯:1、以收入為目標2、以銷售為主力3、以客戶為中心。這三者都是在利潤驅使之下的“正確的事情”,所以很多大公司是“銷售導向”。但從價值網來看,就算你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到最后還是可能會失敗。
12、華為深陷“創新者的窘境”
本章主要講華為的管理導向是利潤,以現有的客戶為中心。以增長,利潤的KPI來考核一個新興的部門。這些看上去都是正確的做法。但“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觀背后,其實是創新的窘境。
(2013年華為手機業務收入占比24%,如今是2016年,從直觀口碑及銷量來看,華為手機還是在走上坡路的,不知道目前實際情況怎樣。)
13、大公司如何逃離窘境
語錄:任何一個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變得渙散化,官僚化,失效化,并最終走向消亡——王東岳
套用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封閉組織的熵一定會有組織熵增。
改革的悖論:1、改革者所需要借用的改革的力量是改革的對象2、改革的焦點是該組織力量亦既得利益集團不允許觸碰的痛點。
以上,總結起來是:
組織封閉→組織熵增→開放系統(改革)→改革悖論→組織窘境。
如何打破?
案例:好未來的“倒逼管理”
1、質量倒逼數量
(1)奧數切入
(2)開小班,不開大班
(3)嚴格選師
(4)重視研發,教師去明星話
(5)沒有質量,不增新點,10年19個城市,“只要我去了,這個地方早晚第一或者第二是我的”——張邦鑫。
2、用戶倒逼學校
(1)重口碑
(2)免費試聽
(3)開放課堂
(4)家長社區不允許刪帖(有待求證)
(5)隨時無理由退費
3、下屬倒逼管理
(1)自上而下寫周報。上級給下屬寫周計劃。讓下屬倒逼上級往前走。
(2)開放員工論壇。
“凡夫果果,菩薩畏因”——張邦鑫。
我理解,要始終心懷敬畏,從表面的現象結果能看到背后的原因。同時,通過制度,行動來敬畏這背后的原因。做教育,這個“因”便是質量,張邦鑫通過一系列“倒逼”措施,來敬畏這個“因”。
回到前面的問題,解決之道:
1、打補丁:用獨立的小型機構應對新興的小型市場
2、換操作系統:從以銷售為中心到產品為中心。
打補丁的方法:
1、自我革命
2、在內部設立機構
3、內部賽馬,自相殘殺
4、并購或者投資
自我革命:將自己擅長的忘掉,甚至拋棄,舍棄利益,重新來過。也即轉型。但太難(前面分析過原因)。所以如果有決心,干脆“強制拆遷,異地再造”。
獨立機構:內部分拆,成立獨立的機構(在新的價值網內),新機構與原機構沒有競爭關系,但也沒有合作關系。需要CEO參與,如果老板不能親自進入到破壞新創新中去,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內部賽馬:同樣是一種拆分,但拆分的兩個機構有競爭關系,互相殘殺。
案例:步步高下面的OPPO與vivo。微信與QQ。
并購投資:基因相同,建議自營,基因不同建議收購或投資。內部價值鏈,適合收購(即收購的東西是完善原有體系的一個環節)。尾部生態鏈,建議投資。
案例:騰訊投資搜狗及京東。
Part4:從工業思維到互聯網思維
14、諾基亞的顛覆和被顛覆之路
從價值網的三大基本特征(特定的產品性能屬性,特點的成本結構,特定的組織能力)分析諾基亞在不斷的打補丁的過程中如何最終走向失敗。
15、蘋果如何自我顛覆
01、情懷
一流人才的能量是二流人才的100倍。如何吸引外部的一流人才進入,首先是先內部招到5個一流人才。逼格的設置先從內部開始,才可能聚攏外部的逼格。
02、產品至上
企業亞文化:
管理文化(流程至上)
銷售文化(KPI至上)
技術文化(研發至上)
喬布斯的觀點:
A、產品比銷售重要
B、產品比流程重要
KPI、流程、績效、文化、價值觀等,他們的背后其實都是控制。這些控制的背后都由價值網所在的成本結構和盈利模式決定。當價值網決定去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同時也決定了不去做什么。因此從另外一個角度,流程,是一種障礙。
C、產品比技術重要
不是一味追求技術,再考慮應用與銷售。而是必須從客戶體驗出發,繼而回頭考慮技術上的可行性。
1、自我顛覆
身處工業時代的喬布斯開始了互聯網時代的新范式。即產品型社群,總結就是:社群=果粉,產品=iPhone。
16、時代的風口
語錄:
你以為你的對手是友商,其實你的對手是時代。
從工業時代到互聯網時代逃逸最需要轉變的是思維
公司創始人最容易成為公司的遮蔽盲區。
忘掉工商管理會丟掉過去
不懂互聯網思維會失去未來
用互聯網思維去做遠離互聯網的事兒。
???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