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國有個人
佛陀這樣說: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手持利刀,割其眼睛,獻于如來,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辭痛苦,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時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
……
每次讀到《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這段話,不禁心如刀割,涕泣如雨。
回想參軍20多年,陪伴父母的時間實在太少了,尤其是母親去世后,父親更加孤寂。這也是我常深自懺悔的。
今年“父親節"雖然余溫剛過,但對于我這個當父親的思考卻從未停止過,而且愈來愈強烈了……
記得那天,我早上一起床,收到意外驚喜。
餐桌上放著一個大“蘋果”,并附一小紙條:祝老爸節日平安快樂!
我理解這是女兒最實際而又最真誠的祝福。感動之余,我方才知道今天是“父親節”。
再看看網上朋友圈吧,好家伙!關于父親祝福的話語,鋪天蓋地而來。
最讓我感動的是中國青年報微公號推出的一首詩——《爸,下輩子換我當父親》。
看到這組詩和網上火爆的場面,說實話,我心情十分復雜,內心感到驚喜而惶恐。
驚喜的是:收獲了對天下當父親的一份思念和祝福。正如冰心所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惶恐的是一個西方的“父親節”為什么竟然怎么火?作為一個中國父親,不由得使我陷入沉思。
空口無憑,有史可證。我國的父親節訂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稱為“八八節”。這是因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好像一個 “父”字,所以父親節特別被訂于八月八日。
早在抗日戰爭白熱化的1945年,上海一些愛國人士為頌揚和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父親們,發起每年8月8日為中國的“父親節”。
抗戰勝利后,上海各界名流覺得訂定父親節很有意義,有特別加以提倡的必要,就聯名呈請政府準予規定每年八月八日為父親節,通令全國遵行。后來呈請獲準,八月八日就正式成為我國的父親節……
世界其它各國也慶祝父親節,不過并不是在八月八日,例如美國、加拿大、阿根廷等國的父親節,是訂在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對此,我認為有復雜的成因,可能是一個習慣問題,一旦習慣生成了,就難以改變。
有人說爸爸,一個復雜而偉大的角色,說他復雜,是因為他永遠不按套路出牌,如果說媽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與細心的家庭角色,爸爸讓我們最常感受的,大概是刺激與挑戰……
而我深深地感到,對父親的愛需要表達,由于這種表達平時比較欠缺,所以我們才想通過一個方式一個平臺表達。
然而,面對火爆的“父親節",說句心里話,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父親節”收到女兒的禮物,自然想到我的老父親。他今年78歲高齡了,在講臺拿了一輩子教鞭。“做人就做正,做事就做好"。老父親的正直坦蕩,時時激勵著我,讓我終生難以忘記。
在女兒的影響下,今天,我還是特意為父親買了些禮物。
”又不過年不過節,買這些干啥?”老父親一臉驚奇,看得我渾身不自在。說實話,父親這一輩子不容易,母親又撒手人寰,我巴不得天天過“父親節",衷心祝福老人家天天安康、天天快樂!
其實,我最想問問當了一輩子老師的父親:在推行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為什么該熱得熱不起來,不該熱得卻熱得一塌糊涂?
也許這個問題太過宏大,我到底還是沒有張開嘴,自然也不知道父親會怎么回答。
但是,我最想告訴老爸的是,在您面前我永遠是個“新爸",我和女兒分享的“五年計劃"就是強烈呼吁有關部門,加快推進立法保護國家“父親節",從傳統節日抓起,從娃娃抓起,這樣才能更好地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八八——爸爸,如今好記的日子不過父親節,偏偏要啥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舍簡就雜。即便似已成習慣,還是可能改過來的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