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以前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只是感嘆這句話的美好,它的意境。
現在,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總是特別后悔為什么沒有早一點讀到。恨不得一直沉迷于書中,不愿醒來。讀一本好書真的能讓人為之振奮,欲罷不能。
我是一個愛買書的人。從上學開始,就買書,不管什么書只要合了我的眼就都會買。什么計算機操作,吉他譜,英語詞典,溝通,生意經,探案,小說等等。但是吧,買回來都束之高閣。每次搬家,還得丟掉一點。
第一本影響到我的是張德芬都市心靈三部曲中《遇見未知的自己》。它是以一位職場女性在老人的幫助下所經歷的事情,逐漸把眼光從外在轉向內在。尋找內心的愛,喜悅與和平。其中核心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老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我是誰?”我是我的名字,我的身體,我的職業,我是父母的孩子。可是老人說都不是。可我還能是誰呢?
書中女主角提出“我是身心靈的結合體。”
老人提出反對意見。從小到大身體是變化的,所以不是。心包括我們的知識,思想,情感,可是我們能看見它們嗎?剩下的就是靈魂。
人類追求的權利,財富,自由,其追根究底就是“愛,喜悅與和平。”可是受我們在世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認同感以及身體,思想情緒的影響。我們根本就無法連接最深處的自己。
老人提出,我們就應該像剝洋蔥一樣把外面的東西一層層剝開。直到露出我們真正需要的“愛,喜悅與和平。”
首先跟我們身體連接。瑜伽,跑步任何讓自己專心,活在當下的運動都可以幫助和身體重新連接。
然后是情緒。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悲傷,憤怒,焦慮……而我們都在受這些情緒的影響而痛苦無比。
但其實這些情緒都是一種能量,都只是一種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動而已,它會來,就一定會走。可是前提它從來都沒有被認可,被接受。所以卡在我們的身體里面離開不了。
這其實就是我們的潛意識在作祟。一個人平時,會有百分之九十五是潛意識,百分之五是有意識。
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處于潛意識中,沒有被有意識發現,接受。或者某一時刻發現了,逃避了。但是越抗拒,卻越會持續。
所以這種痛苦就一直纏繞著我們。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習慣。就像吃飯一樣,需要補充營養。而追求痛苦的情緒就是它的營養液。我們自然而然得不到內心的“愛,喜悅與平。”
這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其實我的身體中還有另外一個我“有意識”。它能覺知我的想法,情感。并且它能全然的接納我,擁抱我。使我跳出自己思想的牢籠,客觀的看待事件的本身。
每當我的負面情緒來臨的時候,我都會運用書中提出的“我看見我在尋找某某某的痛苦感受,我全新地接納這種感受,并且放下對它的需要!”在心中不斷重復,全新接納自己。
最后身份的認同感。老人給出的答案是覺察。我們離真我越來越遠的時候,就會抓住一些東西來汲取自我感。這時“小我”就產生了。地位,職業,金錢,權利。“小我”不停的向外抓取,以證明它的真實性。
并且與自己的思想,情緒身體認同。讓我們相信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是真的。完全把我們套牢了。所以這時候就要那個有意識的我來判別,察覺出小我與真我的區別。
《遇見未知的自己》打開了我的一個“自我意識”的大門,并且該怎么找到內心的“愛,喜悅與和平。”它其實是在治療我心靈上的傷痕。
一本書,我覺得只要對自己有幫助,就值得去讀。現在我買書不會像以前那樣漫無目的。而是挑選對自己有幫助的,還有一些經典書籍。買的紅樓夢馬上就要回來了,期待!我想,書,我會一直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