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問,讀了這么多年書,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有多少,那么,我能夠在記憶中搜尋那些難忘的身影,一定不會少。這其中,不乏我小學時期那個燙了一小撮波浪卷,一笑起來就有甜甜的酒窩的老師;初中叛逆時期,剪了短發被誤認為是男生而把我放在墻角的老師,有那個永遠和顏悅色,耐心為我們講解的英語啟蒙老師,也有那個能夠把課文上的聲情并茂,讓人聲淚俱下的語文老師;高中時期為我們操碎了心的新手班主任,那個把地理知識講得透徹還寫下文采不菲半自傳的老師;以及大學時期,上課談笑風生,給我們唱著動聽的粵語歌英文歌的老師,在日本留學七年卻低調的不行的日語老師,還有給我們畢業論文一次次耐心指導的老師。
這些老師們,并沒有全都被冠以“優秀”“骨干”之類的頭銜,卻讓多年以后,同樣走上三尺講臺的我深深地懷念。究竟是什么讓我如此念念不忘?我想,除了老師們豐富的學識,更多的是他們散發的個人魅力。是他們告訴我,除了學習知識,這世界還有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而通向世界廣闊天地的窗口,則是恩師們或無意或有意為我們打開的。
看了吳非老師的一篇教育隨筆《不跪著教書》,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是:很多學生,作為考試機器,可能是合格的;作為人,精神上并不健全。他們不會愛,也不會恨。看完深以為然,不由得為自己曾經有著讓我敬佩的老師們而暗暗慶幸。除了學習知識,學生當然更要學會做人這門長遠的功課。在校園里,即使同樣就餐、路隊,不同班級所呈現出來的風貌也大不相同。曾聽有經驗的同事說道,某某班的學生,學習能夠自覺,日常生活對老師也禮貌有加,看看是誰當班主任就知道了。班主任就是最重要的核心,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莫不深刻影響著學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模仿,最終呈現在大眾視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引導者,更應當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