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2》與《敦刻爾克》是當下最火熱的兩部電影,題材都源于真實事件,也都被歸于戰爭片的分類。一部揚我國威,讓國人看得血脈噴張,票房也高歌猛奏以過55億的成績穩坐內地票房一哥的寶座;一部則評論分化兩極,很多人惋惜諾蘭的不爛招牌已砸,故事沉悶無趣,剪輯凌亂炫技,畫面更是戰爭的藝術化手法,沒有斷肢殘臂、沒有吶喊咆哮,甚至連個可供幻想的女性主角也沒有。
但即便如此,《敦刻爾克》依然比《戰狼2》好得太多!
敦刻爾克?VS?戰狼2
《戰狼》系列中吳京團隊對電影的敬業程度無可厚非,可謂是國內電影人致敬的榜樣,但當愛國情緒平復,拋開情懷的外衣,就電影本身而言,這個60億的系列真的只能被歸為爆米花電影。
筆者在看《戰狼》系列的時候總會跳戲,老感覺在看15年前那部侯勇的成名作《沖出亞馬遜》。他們有著同樣的元素——部隊、老外、絕境以及永遠不辱祖國賦予的使命而無限開掛戰勝一切的結局。
當年《沖出亞馬遜》就是這樣猛刷“666”升級打怪的劇情火熱全國。不僅在電影院熱映,還引入學校成為軍訓必看電影,甚至在CCTV6也無限霸屏了10年之久。在那時的國人眼中,《沖出亞馬遜》雖然人物單薄、劇情生硬,卻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動作好片的擔當,它有爆炸有激戰,有逆境中的堅硬,有絕境中的個人英雄主義,看完之后每個人大呼過癮。
一年前大熱的《湄公河行動》也同樣延續了這樣個人英雄主義的風格。回顧電影本身,雖然是由真實事件“湄公河慘案”改編,但劇情還是為了劇情而創作,絲毫沒有切入式的展開全景。
反正終極boss糯卡在回憶中總是窮兇極惡的第一大毒梟,可一到與人民軍隊PK就成了只會吸粉拿著AK一通掃射的無腦型人才,而兩位男一號頭上的光環絕對比鋼板還硬,一顆手雷在身旁炸開,隊友掛的連說精忠報國的氣兒都沒有,一旁的主角硬漢般的起身拍了拍胸前的塵土,悲呼:“兄弟!”然后下意識一溜子彈過去,幾個敵人順勢倒地。
如此好萊塢式的人設和劇情,本應只是一部爆炸、追車、槍戰完成程度較高的爆米花電影,但劇本背景中自帶的愛國主義讓這部動作片直接升級為了主旋律電影,而公安部的直批更加深了電影的國家意識,如此三觀正的的民族主義電影,即使有劇本硬傷、劇情不合理、人物臉譜化等毛病,依然不得不火遍整個華語電影市場。
說回《戰狼》系列,當年看完第一部之后幾乎無感,劇情到現在都沒有太想得起來,可能唯一的亮點便是那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殺”。當時在海報上看了這一句霸氣的宣傳語,還以為是部跨國追兇的好戲,結果遠果然只是個概念——最遠不過邊境線,以外的咱就得收起槍來走外交途徑了。來到第二部吳京同樣在電影的“主題詞”上下足了功夫,這一次他說更加硬氣也更接地氣:“中國護照雖然不能帶你去任何地方,但能把你從任何地方接回家。”而劇情也是由此展開,接連的爆炸、追車、軍隊、坦克等國產電影中不算多見的動作元素讓許多國人看得熱血沸騰。
用一些電影評論者的話說:“《戰狼2》遵循商業電影的創作法則,以高密度的精彩動作場面,掩蓋故事框架上的粗糙,是一場荷爾蒙爆發的男人戲。”所以《戰狼2》仍只是一個中等水平的B級片,它也許可以進入世界票房前百,但永遠無法進入歷史上世界經典影片前一千甚至是前一萬,它跟經典沒有任何關系。
一部經典,應該是揭示人性靈魂深處的電影,而不僅是停留在特效、技術或是故事本身。《敦刻爾克》便是這樣的經典。
故事背景便是二戰史上的經典“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乍一聽電影名,覺得要是國人執導,那幾乎就成了《四渡赤水》《平型關大捷》一類的科教片。但萬幸在諾神的鏡頭下,一部戰爭片被拍成了帶有文藝色彩、反思戰爭、探究人性的大逃亡。
故事本身并不復雜,以海陸空三條主線中的人物來串聯起整個敦刻爾克大撤退,只不過諾蘭又再一次玩弄了“時間”。他利用三條線索在時間線上的混剪,穩筑出了一個節奏明快的故事。但在這個故事中他又極力反叛著一些戰爭片中最常見的元素。
比如敵人。你很難想象在一部反法西斯的二戰電影中竟然沒有出現一個具體的德國軍人,這翻閱二戰歐洲戰場的電影可能只此一部。但《敦刻爾克》中充斥著有德國飛機,有德國子彈和炮彈。德軍在諾蘭的鏡頭下是一種恐懼。就如影片開頭時一隊英軍還在悠哉地撤離,有的在找水喝,有的在從空中飄落的畫著“被包圍”的畫報思考自己的命運,還有就是男主正拾起幾張畫報打算在街角舒服地“方便一下”,正在這時,子彈穿過,帶走了這個小隊多數人的性命,德軍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威脅逼迫著盟軍和觀眾沒有一絲松懈和喘息。
再比如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中沒有如吳京那樣殺穿全片的英雄,當然除了那個“我要為法國人留下來”的長官,那個駕船前來的船主老爺子,以及那個飛行員有些許在愛國情懷驅使下的英雄主義。當英國老百姓響應號召開著游艇漁船營救一個個年輕的士兵,并最終撤退成功,三十萬人回到祖國,國人開始歡呼,他們不是逃跑而是一次失敗中的偉大勝利,而諾蘭也把這場戰爭表現為一種集體英雄主義電影,這似乎要比個人更為高級,也更為貼切。
但戰爭來襲,每個人都如螻蟻般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不管是撤退的人,接應的人,掩護的人,這些都不是戰爭中運籌帷幄的人,他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很細微,卻也可以改變某人的一生。而這也是諾蘭在戰爭片的反叛之外著力想要探索的一點——“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與命運”。從電影的口碑來看,諾蘭這一次用時間線的探索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這種探索相較與只停留在特效和故事本身的電影來說,是更為高級的形式。反觀《戰狼》系列,雖然是國產電影已經成功轉型為好萊塢商業片的標志,但這樣的電影與1982年史泰龍的成名作《第一滴血》似乎沒有太多本質上的區別。
我們還在走別人老路的時候,美國卻已經抓住了國民的痛點。近年來,美國的真實故事改編的戰爭電影無一例外都要反思美國的立場——美國大兵們經歷的犧牲,還有當地無辜平民的遭遇。每一個故事,都要找到獨特的主題,而不再是單純地一味地講述英雄主義。
比如《美國狙擊手》、《危情13小時》、《天空之眼》,他們都在通過表現戰爭的殘酷,來反思人性,反思道德與善惡,而他們的主旨卻永遠離不開“反戰”二字。如《天空之眼》在電影開始的那行字幕“在戰爭中,第一個倒下的是真理。”無論處于何種目的,只要戰爭開始,必將是一場災難的爆發。在這樣的浩劫之中,個人英雄主義還剩幾斤幾兩,它的意義何在,恐怕多數人只能如《敦刻爾克》一樣,開始逃亡之路。
話雖如此,《戰狼》系列依舊是《湄公河行動》之后國產動作片的又一個高峰,也是國產主旋律電影以一種更“接底氣”的演繹方式,這樣正三觀確實是誠意之作。但在這樣粗獷的愛國表達過后,追求更為細膩和深度的藝術處理,恐怕會是中國電影未來將要攻克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