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支付寶的最新一次改版非常成功的把自己再次推上“千夫所指”的位置。也早在前兩天就更新下載了新的版本,因為日常中自己使用支付寶首頁時,常用到的一些功能如“掃一掃”、“轉賬”等都已經在頂部,很少會下拉查看首頁底部的內容,所以起初我并未發現首頁推送的“圈子”廣告。直到微信里看到此時彼伏地罵聲,才好奇的回頭找到了“海外女性圈”,看到了滿屏女色。
傳說中的“校園日記”、“白領日記”未曾看到,且拋開不提,單從“海外女性圈”圈名來看,畢竟已經“圈”定了海外女性,只允許女性發帖這條規則自是無可厚非。但要說支付寶被安上“支付鴇”的稱號純粹冤枉,就言之過早了。
2
因為支付寶“聰明”地將自己的芝麻信用扯進來,生生為芝麻信用的“中高端”用戶生生營造了一個新的信用應用場景。只允許芝麻信用750以上的用戶加入圈子和評論這個規則,基本就是和“只允許中高端用戶與發帖女性有互動和社交”劃上等號,也就難免讓人將其和某些神秘的“高端會所”聯想起來。
“獵艷”當然是男性在荷爾蒙驅使下的一個萬年不變的剛需,這樣的規則設定、這樣的新功能,顯然很難說是無意中帶來的過失。事實上,在圈子之前,支付寶早就發布過的“生活圈”功能就有過類似、也同樣引起爭議的擦邊球。
這種劍走偏鋒的低俗做法其實總能引來大量爭議,而大量爭議就能帶來大量關注,要知道在互聯網界,多少“大家”有過類似做法,又有多少“小家”從這個跑道起飛,直至成為“大家”后又成功洗白。從這個角度來看,支付寶這次選擇無疑是找到了通往社交的“捷徑”,君不見這些圈子雖然還在“灰度測試”的初始階段,就在短短幾天的爭議聲中成功吸引數百萬人眼球或唾沫。
3
換成另一個工具型 App 來照此操作,事情很可能就會在發布方的沉默和我行我素中應付過去,并成功吸引更多人的關注,但它是支付寶。所以我們今天看到了支付寶關閉爭議圈子的舉動、以及“內部”道歉信,道歉信選擇在央視意有所指的報道后發布出來也讓人浮想聯翩。
回頭來看,引起爭議的關鍵點可能是“圈子”與“芝麻信用”間的聯系,現在是不是意味著這種聯系的嘗試就不對,我覺得未必。如果有合適的興趣圈、圈子又有優質的內容,可能也會有不少力加入圈子,從而提升支付寶的使用頻次。另一方面,芝麻信用顯然和金融、理財等類別有更強聯系,那么將芝麻信用與這些有著強聯系的圈子綁定起來,是否能夠創造更實用的信用應用場景,且又更能為大眾接受?
4
拋卻這個熱點不提,其實新版支付寶真正想讓我個人吐槽的另外一些問題。
平時使用支付寶較多,經常用到的支付寶功能,有掃一掃、付款、轉賬、賬單,以及查看余額或總資產(余額+余額寶等內的總金額)這些錢包和支付功能。要知道支付寶早前可是叫作支付寶錢包的,而且時至今日,大眾對它的認可也仍然是“支付工具”。所以即使今天支付寶去掉了錢包二字,也在使著千方百計把自己變成一個百寶箱、社交工具,錢包和支付功能也應該仍然是它最重要的功能,也是用戶最常用到的功能。
但在新版之后,賬單、余額這些常常要用到的錢包或支付功能卻莫名其妙被移到了二級頁面,甚至一開始我還找不到賬單在哪里。所以這是在和我們玩躲貓貓,考驗我們捉迷藏能力(剛剛還在支付寶首頁看到頂部有關于“賬單”功能遷移到二級頁面的指引通告)?
而“總資產”這個功能,直到剛剛,我才終于“我的”——“個人主頁”——“我的資產”下的三級頁面找到,此前一直以為支付寶把這個功能砍掉。你能想像自己打開一個錢包、然后里面有還有一個小錢包要打開、然后里面有還有一個小錢包要打開、然后里面有還有一個小錢包要打開,一共要打開/點擊四次(「打開支付寶后默認的頁面」首頁——我的——個人主頁——我的資產)才能看到放在錢包里面總共有多少錢的感受嗎?這是”錢包套娃“游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