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過,每天中午走在路上,腦海中就浮現出兩句詩: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炎炎夏日,適合吹著空調,捧著西瓜,靠在軟墊上,打開一本書,一看一上午。
但惜夏日長。
本季度書單如下——
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歲老人
[瑞典]約納斯·約納松?
最近讀的書,大多是幽默可口型,這本瑞典小說正是其中典范。書名就已經交代了故事的大部分情節(jié):在一棟養(yǎng)老院里,即將迎來百歲生日的阿朗,顫顫巍巍翻窗而去,逃離了可怕的看護,邁向險象迭生的冒險之旅。
同時,年輕阿朗的故事也打開了時間軸,試圖追趕到上述故事發(fā)生前的那一刻。于是本書就在交替的故事線中前進:年輕的阿朗一路經歷了西班牙內戰(zhàn)、二戰(zhàn)、國共內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冷戰(zhàn)等等二十世紀所有的大事件,并且還要在其中擔當極其重要的角色;而穿著家居拖鞋重獲新生的老年阿朗,雖然弱不禁風,一路上也是奇遇不斷,故事精彩程度毫不遜色于前。
整本書讀起來非常有趣,將二十世紀史穿插其中的手法也讓人拍案叫絕,不過當寫到國共內戰(zhàn)時稍有遜色。我們對這段歷史格外熟悉,因此當作者用西方式的刻板印象來描述時,不免會讓人出戲。
希臘三部曲Ⅰ 追逐陽光之島
[英]杰拉爾德·達雷爾?
作者一家人非常奇怪:毫無威信、特別容易被說服的母親;驕橫跋扈、自視甚高的長兄;癡迷打獵的二哥;過于關心自己容顏的姐姐——還有瘋狂收集動物標本的作者本人。這一大家子從潮濕憂郁的英國,移居到陽光明媚的希臘科孚島,過起了富裕島民的閑散生活。
后來成為博物學家和物種保護者的杰拉爾德·達雷爾,在這座島上生活了九年。他用詼諧又精準的語調,描述了家人、島民、小動物們身上發(fā)生的精彩故事。
普羅旺斯的一年
[英]彼得?梅爾
英國人好像都愛逃離陰雨綿綿的母國,在溫暖的南方尋找新居。作者彼得·梅爾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買下了一座破舊的小別墅,并在接下來的漫長時光里,堅持不懈地試圖執(zhí)行別墅改造計劃。阻礙這一計劃的不利因素有很多:突然而至的訪客、糟糕的冬季氣候、還有可怕的法國工人的工作效率......
似乎這座房子永遠也改造不好了,不過我們絲毫不用擔心全書都會陷入到抱怨、電鉆轟鳴和塵土飛揚之中——因為作者也對此避之唯恐不及,他飛快地離開了屋子,撲到普羅旺斯的美酒美食和熱情好客的村民家中去了。
我也有過小時候
任溶溶
每個人都有童年,我們往往會忽略這個顯然易見的事實。有時候會突然想到:父母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呢?他們也會和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快樂和煩惱嗎?甚至更早時候的古代小朋友們,又是如何度過自己童年的呢?
任溶溶老爺爺的這本《我也有過小時候》,解答了我很多疑問。他在九十多歲的時候,寫下了自己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的童年往事。他的兒子根據這些故事,繪制了五十多張插圖。這本父子合作的小書,讀起來活潑可愛,淺白有趣,適合推薦給大朋友和小朋友。
故事新編
魯迅
聽魯迅同志講故事,好像在讀毛筆繁體寫的童話一樣,有種奇妙的違和感,又別具趣味。魯迅先生改編故事時,腦洞奇大,筆調風趣。如改寫嫦娥奔月:
“哼!”嫦娥將柳眉一揚,忽然站起來,風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嚕著,“又是烏鴉的炸醬面,又是烏鴉的炸醬面!你去問問去,誰家是一年到頭只吃烏鴉肉的炸醬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運,竟嫁到這里來,整年的就吃烏鴉的炸醬面!”
……
“哼。”嫦娥已經喝完水,慢慢躺下,合上眼睛了。殘膏的燈火照著殘妝,粉有些褪了,眼圈顯得微黃,眉毛的黛色也仿佛兩邊不一樣。但嘴唇依然紅得如火;雖然并不笑,頰上也還有淺淺的酒窩。
“唉唉,這樣的人,我就整年地只給她吃烏鴉的炸醬面……”羿想著,覺得慚愧,兩頰連耳根都熱起來。
完完全全就是丈夫掙不到錢,打獵也只能打到烏鴉,妻子要離家出走的故事嘛。
孤筏重洋
[挪威]托爾?海爾達爾?
復活節(jié)島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的最東方,因島上的巨大石像而聞名于世。那么這些石像是誰建造的呢?太平洋島民的祖先又來自哪兒?
挪威小伙子托爾?海爾達爾提出了大膽的猜想: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的文化與南美洲原住民的文化同源,包括崇拜共同的神、相似的詞匯與石刻藝術等——因此進一步推測在1500年前,有一批先民從東方大陸渡海西去,把文明的火種傳遞擴散到整個南太平洋諸島。
托爾?海爾達爾為了驗證這一觀點,于是按照印第安人的古法來建造木筏,并完全靠海風和洋流航行到波利尼西亞群島。旅程結束后,他將冒險的始末寫成了書,就是暢銷多國、經久不衰的這本《孤筏重洋》。
書中有一句話很適合作為總結,我把它稍微變了一下句型:
當小小的木筏漂浮在萬尺重洋之上,它離月亮比離海底更近。
奇跡男孩
[美] R.J.帕拉西奧
趕在同名電影上映之前,讀完了本書。書中的主角是一位飽受罕見病折磨的小男孩,雖然幾乎已經痊愈,但病痛仍在他身上留下了非常可怕的烙印:整個面部完全變形扭曲,以至于會讓別的普通孩子嚇得失聲尖叫,四散逃開。
這位小男孩,即將面臨人生最大挑戰(zhàn):去學校上學。
平庸得扔到人群中認不出來,似乎并不算什么特長,但這卻是主人公奧古斯特夢寐以求的超能力。但注定不會這樣,十來歲的五年級學生可不會假裝看不到他臉上可怕的痕跡。如何面對這樣的壓力,又或者說,如何接受他人眼中的自己?我們緊張得幾乎屏住呼吸,看著小男孩奧古斯特艱難應付。
天譴行動
[加拿大] 喬治·喬納斯
以色列這個國家很小,在控國土面積和我國京津兩個直轄市加起來差不多。但這塊彈丸之地,卻時刻要應對整個阿拉伯世界。因此,軍備成為以色列的頭等大事。這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擁有著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情報組織——“摩薩德”。
摩薩德與美國中情局、前蘇聯(lián)克格勃、英國軍情六處合稱為世界四大情報組織, 以大膽激進著稱。自成立以來,完成過多次出色的行動。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慕尼黑慘案之后的“天譴行動”了。
面對猖獗的恐怖事件,時任以色列總理的梅厄夫人決定派遣小分隊暗殺恐怖分子領袖。執(zhí)行這一計劃的是如皇家特工一樣的傳奇英雄嗎?至少在當時看來,并不是這樣。領導暗殺突擊隊的隊長是一名優(yōu)秀的士兵,但也算不上才能極其出眾的精英。在行動過程中,也沒有強大的后援團,在幾乎孤軍作戰(zhàn)的同時,甚至還要解決最基礎的發(fā)票報銷問題——畢竟后方管錢的也是猶太人。
加拿大作家喬治·喬納斯根據這場行動,寫成了本書。書中的故事讀起來精巧動人又驚心動魄,像是悶燒的煤塊,冷靜又熱烈。如果再查閱歷史史實,我們會更加震驚:這些聽起來像是電影情節(jié)的故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真實發(fā)生過。
劍橋藝術史:20世紀藝術
[英]羅斯瑪麗·蘭伯特
記得有一次去看畫展時,門口的桌子上整整齊齊摞著一排飲料,無一人取用,生怕喝掉了某位波普藝術家的裝置作品,當然事實證明它只是普通的茶歇。
去美術館的時候,望著雜亂無章宛如潑漆的現代藝術作品,常常要懷疑人生:這到底是愚鈍的自己無法感知其中奧妙的偉大作品,還是如皇帝新衣一樣是在故弄玄虛?
如何去讀懂現代藝術?如何去發(fā)現現代藝術品的美?或者說,現代藝術到底美不美?這些問題困擾已久。劍橋這本藝術小史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解讀辦法。它梳理了過去一百來年藝術史中各種主義和流派之間的紛爭和演化,試圖闡明這些主義發(fā)展的背后邏輯:藝術不再是畫家殫精竭慮要創(chuàng)造出來的杰作,藝術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現為藝術的東西。
北野武的小酒館
[日] 北野武
北野武的人生哲學、育兒論、戀愛觀,都非同一般。假如他不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導演和演員,只是普通一豆紅,或者微博一小V,想必會引來無數口誅筆伐。例如“父母就應該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第一塊絆腳石”這類的話,不是原生家庭論者們最好的活靶子嗎?
這本書,是他和小酒館老板對談的合集。每一篇章小酒館老板起頭,后面都是北野武的的長篇大論,二者之間聯(lián)系微弱。長篇大論完全就是一位中年男子一邊喝著酒,一邊在指點你的人生。這樣的書讀起來并不讓人太愉快。
不過,正是這種不愉快,倒是可以刺激我們去審視一些習以為常的事。
半輪黃日
[尼日利亞]奇瑪曼達·恩戈齊·阿迪奇埃?
小說家阿迪奇埃的代表作《半輪黃日》在世界文壇上斬獲了多個大獎,這是一本關于尼日利亞內戰(zhàn)的書。書名來自于內戰(zhàn)中南方伊博族所建立的比亞法拉共和國的國旗:色彩飽和的紅黑綠三色旗上,半輪黃日正散發(fā)著光芒。
這位年輕的作家并未野心勃勃地想要描繪出內戰(zhàn)的全貌,也未試圖分析比亞法拉共和國失敗的根源,她放棄了創(chuàng)作者的上帝視野,而是借助三位身份迥異的角色之口之眼之心,以有限的視角和敏感的內心敘述著幸福與離別、死亡和哀痛。這些敘述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情感、偏見、來歷不明的謠言、滯后和狹隘,但卻像是向浪潮中隨機撒入的觀測器一樣,他們忠實地記錄著歷史的真實和細節(jié),從一日三餐中,從友誼和愛情中,從信仰和轉變中。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浮現出塵土飛揚的比亞法拉,圓日散發(fā)著橘黃色的光,院子中的腰果樹在迎風飄搖。國旗上的半輪黃日,即是東方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朝日,又是西山薄暮下即將沉沒的夕陽。不知道作者寫下書名時,心中想的是哪一個場景呢?
奧斯維辛
[英] 勞倫斯?里斯
理想國的大M叢書,讀起來總是會沉重抑郁。這本講述集中營的書,未從營中慘狀著筆,而是去思考常常被忽略的問題:集中營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納粹在執(zhí)行滅絕命令時,依舊遵循了德國式的“嚴謹”,設計了這一龐大的殺人機器。這一機器“高效”運轉,離不開環(huán)節(jié)中的每一個人。那么真的只有被希特勒洗腦的惡毒反猶納粹分子才是罪行的執(zhí)行者嗎?作者提醒我們:人的處境對個人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罪惡的機器運轉時,每一顆螺絲釘都謙虛有禮,并認為自己清白無罪。
印加帝國的末日
[美] 金·麥夸里
如果大航海時代的西方冒險家們,遇到戰(zhàn)國末年的中國,會發(fā)生什么?
這樣的場景真實存在過: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文盲冒險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領導著不到兩百人的隊伍,試圖去征服擁有至少6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
他成功了。
在人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條件下,皮薩羅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呢?他依靠的是戰(zhàn)馬、鋼劍、火繩槍、大炮,以及天花病毒,當然還有謀略和運氣。他俘虜了印加帝國的皇帝曼可·印加,并以他為質,進而控制了整個帝國。
為何美洲大陸的帝國農業(yè)發(fā)達,但整體科技卻止步不前呢?直到十六世紀,他們幾乎仍處于石器時代,青銅器都不太多,更遑論鐵器。未能尋找到優(yōu)質易開采的銅礦,并無法建立相應的工業(yè)體系,導致美洲文明遠遠落后于亞歐文明,直到堅船利炮攜帶白皮膚的貪婪掠奪者渡海而來。
漢藏之間的康定土司
鄭少雄
明正土司是明清兩朝封襲的少數民族宣慰使司,守土主要為以康定為中心的甘孜地區(qū)。傳統(tǒng)上藏區(qū)分為衛(wèi)藏、康區(qū)和安多三部分,康區(qū)包括今天四川的甘孜、云南迪慶全境以及西藏昌都、青海玉樹等地的一部分。作為衛(wèi)藏和中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康區(qū)土地上生活著各個族群,也是茶馬貿易的中轉站。
如何統(tǒng)治這片土地呢?中央政府沒有派遣流官直接統(tǒng)治,而是通過授予少數民族首領世襲官職的方式實現區(qū)域自治。直到清末民初帝制消亡,邊疆地區(qū)才漸漸改土歸流。漢藏之間設立了西康省,而以明正土司為首的康區(qū)眾土司們,也不情不愿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雖然土司制度已經消亡了一百年,但這種制度對我們今天處理多民族關系和邊疆治理問題上,依舊可以提供借鑒意義。作者嘗試使用鐘擺理論,闡述土司在中央政府與衛(wèi)藏地方之間、在世俗職務與佛教喇嘛之間不斷搖擺的歷史,試圖還原出末代明正土司失去權力的過程。
但是可惜的是,書中引用的材料不少,但是亮眼的觀點卻不多,也卻未能說清我們更關心的問題:土司如何有效地統(tǒng)治領域內的土民,以及如何處理好與漢藏僧俗領袖之間的關系。而書中揣測土司的心理活動時,不免略顯天真。
喇嘛王國的覆滅
梅?戈爾斯坦
梅·戈爾斯坦的妻子是藏族人,本人也是藏英詞典的編纂者。他閱讀了大量英文和藏文的文獻資料,并訪談了尚在人世的親歷者,試圖理清從清朝末年到新中國建立之初近半個世紀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錯綜復雜的歷史 ,以及內部激烈的派系斗爭。
佛教基本知識
周叔迦?
佛教史和佛教文化入門之書,平白又翔實。
黃河青山
[美] 黃仁宇
《萬歷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是“大歷史觀”的推崇者,那么他的史觀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本書或許可以給出答案。通過這本回憶錄,我們可以發(fā)現,抗戰(zhàn)和內戰(zhàn)期間的行伍經歷,以及赴美留學后與哈佛漢學家們之間的交流,構成了他獨特史觀的基本土壤。
本書的層次并不是特別明朗,更像是在隨心所欲地回憶往事:往昔的戰(zhàn)火,軍政界的隱事,旅美游學的經歷,對國共內戰(zhàn)的思索,學術上的觀點......千頭萬緒混雜在一起,讀起來反而一點也不覺得吃力和雜亂,倒像是在聽作者夜談,時而絮絮叨叨地回憶起開車去機場遇到大雨時的糟糕旅程,時而嚴肅認真地討論明代以來中國的賦稅制度。
書中是敏感纖細如同長鏡頭的細節(jié)描寫非常迷人,如在緬甸的孟拱河谷的橋下看到倒栽蔥姿態(tài)俯臥在河里的日本兵尸體,隨身的物品被當作戰(zhàn)利品收繳。作者寫道:
“無需多久,我就發(fā)現死者和我有許多共通點,屬于同樣的年齡層,有類似的教育背景……想想看,要養(yǎng)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軍事訓練得花多長時間,然后他在長崎或神戶 上船,千里迢迢赴死……種種事由之所以發(fā)生,是由于他出生在黃海的另一邊。否則他將和我們在一起,穿我們的制服,吃我們配給的食物。在孟拱河谷這個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飛舞,蚱蜢四處跳躍,空氣中彌漫著野花的香味。而這名上尉的雙語字典被放在矮樹叢上,兀自滴著水。”
背影
三毛
三毛的書不用一口氣看完,每一篇都是獨立的隨筆小故事。她的文風輕松熨貼,沒有宏大的主題和沉重的中心思想,大多講的是瑣碎又快樂的小事——直到荷西意外去世。
戴上手套擦淚
[瑞典] 喬納斯·嘉德爾?
拉斯穆斯在原野上看見一只白色的麋鹿,他的父親告訴他有人會專門獵殺這種麋鹿,即使會帶來不詳。因為“他們覺得這種動物的存在就是一種錯誤”——雖然它們明明就存在著。
拉斯穆斯長大之后,也成為了一只白色麋鹿。作為同性戀者,他的時代要遠好于前輩們。在民權主義高漲的20世紀后半葉,平權運動此起彼伏。但就在勝利的果實初嘗時刻,一場席卷全球的瘟疫——艾滋病——爆發(fā)了。
十一種孤獨
[美]理查德·耶茨
孤獨是一種不合時宜的無力感。理查德·耶茨講述了十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雖然身份不同,但都沒有安全感,與周圍格格不入,卻又無處可逃。
很好看的書,但不太適合睡前閱讀。
銀茶匙
[日] 中勘助
中勘助生于1885年,是夏目漱石的弟子。他的作品譯成中文的很少,《銀茶匙》幾乎是唯一一本。這本書講述了作者記憶中的童年往事,筆風清稚可愛,把兒童心性記錄得纖毫畢現。可以從任意一章開始讀起,適合睡前翻閱、合頁入眠。
本季度所讀的書大多都很適合推薦給你,部分書目的內容詳情請翻閱往期文章。
閱讀愉快~
致謝:編輯團 老宋、二十八年蟬 ;配圖來自于網絡,封面圖由Hana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