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邊聽音樂,邊動筆寫下這篇總結。
流動的純音樂總是能夠帶給我靈感。
當我回想過去的13天時,腦海中仿佛出現了一幅畫面:在森林里,周圍都是高大的樹和有半人多高的灌木,一片大霧,看不清眼前的路,時不時地就被旁邊的灌木叢扯住了衣服。我的頭發有點兒凌亂,疲憊的面容,只有腳下還在不停地走,一直向前……
在這個已經過去的紅月波符里,我第二次擔任隊長,感覺身上擔負著很重要的職責,因為我們都到了倦怠期,大家都處于凌亂的調整狀態,包括我自己。用營長的話來說,希望我能夠在這個關鍵時刻為大家注入一針強心劑,引導大家啟動內驅力的引擎,重整旗鼓。我不知道我做到了沒有,我只能說,我盡力了。
作為隊長的部分就不想在這里著更多筆墨了,因為我相信那是每一位隊長都會做的,比如每天早晨的問候、提醒和鼓勵,每周一次交流會的組織,隨時發生的對隊員的關心和為對方提供可能需要的建議等等。
我更想記錄下來的是關于自己,作為蛻變營成員的一名,在這個波符里的感受、感想和反省,因為這其中的心理過程更加曲折、艱難。
在連續兩三個波符里都很懈怠的我,對自己是挺失望的。記得在前一個波符里營長設計的一項功課是,用這十三天的時間完成一件在自己的“遺愿清單”中想要實現的愿望。我特別喜歡這個設計,特地翻出來當時制定的清單,前后看了兩遍,隨后選定了要完成的那個愿望是寫一本書,書名我都想好了,叫做《自性之光》。然而,結果是13天之后我不但沒有完成它,甚至根本沒有動筆開始寫下哪怕一個字,除了題目。第一天時,我在心里打好了腹稿,這本小書的序已經默默地完成了,但僅此而已。接下來的日子里,明日復明日,我始終沒有著手,最后它連個泡都沒有冒出來就胎死腹中了。
對于這件事情我很懊惱,也一直在生自己的氣。為什么不寫呢?我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在我決定把它作為那次波符要完成的一個任務的時候,我就曾經想過,我問自己:
“這個書是我打算在有成就、有修為之后才寫的,這樣寫出的東西才有價值,才能夠真正幫助到別人,給更多的人提供修行方面的借鑒的作用。此時的我寫這本書有什么意義?”
“應該沒有太大問題。這個時候寫出來的東西是自己靈性成長的歷程,也許可以引起與自己同行的小伙伴們的共鳴,這些小伙伴不限于蛻變營里,也許可以透過這本小書攜手更多的朋友開始屬于他們自己的修行之路?!蔽易詥栕源稹?/p>
不得不承認,出發點和立意是好的,但畢竟我沒有完成它,一切等于白說。
“想到了,卻做不到”,這就是我對自己最大的懊惱。
直到現在,對于這件事情我依然念念不忘、難以釋懷,也許這種情緒將持續到有一天我完成了它為止。又或許,我的內心深處對自己缺乏信心,或者認定自己沒有資格,我不認為這個時候的我能夠寫出來值得看的東西。
每周一次的交流會通常是在當次波符開始后的第一個周四晚上舉辦。在前一天我就很猶豫這件事情,懷疑自己的狀態,懷疑自己不夠有熱情、激情和心力順利地將它開展。有那么一刻,我甚至曾經想向營長說明我目前的狀態,申請取消那次的交流會。不過,當我想要這樣做時,被自己的想法嚇到了。我問自己:
“你至于如此嗎?有什么大不了的、不能堅持的而要讓你取消交流會?”
“……”我真的無言以對。
“你知道嗎,這樣對于營里的小伙伴們來說是不公平的。就因為你一個人的狀態,而令大家莫名其妙地失去了一次難得的分享、彼此鼓勵的機會,你以這樣的態度和方式處理問題是不負責任的。
……
你是否確定要這么做?”
“當然不!”我在心里斬釘截鐵地說,“看來我是有點兒恍惚了,這樣的狀態不對勁,趕緊醒一醒!”
所幸,我摒棄了那個萎靡不振的我,沒有向營長提出十有八九會令自己后悔的要求。
反觀這十三天的心理歷程,雖然我仍然沒有恢復到像過去那樣的精進,但至少我一個勁兒地鼓勵自己朝前走。也許在這個朝前走的過程中,我掉落了什么,比如對自心的清醒的覺察和觀照;也許我沒有完成什么,比如靈魂對話、涂鴉等功課并沒有連續13天都打卡;也許我跌跌撞撞、踉踉蹌蹌,比如有連續幾天睡得晚、起得也晚;也許我已經失去了什么,比如我開始懷疑自己的發心和愿力……但是至少內心深處的那個聲音從來沒有停過:“你,唯有向前!”
盡管最后這個波符我得了201分,但這里面有26分是對隊長的鼓勵分數。若評心而論,給自己評判,這個波符,我過得渾渾噩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