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大地》講述的是近代中國農民的一生。以王龍一家人的生活為主線,以女主人公阿蘭為主體,塑造了全新的、有血有肉的中國農民形象。 這部作品無論從語言還是故事情節都堪與中國當代的很多名著媲美,她雖然講述的僅僅是安徽農村一個普通農民王龍憑著對土地執著的愛、依戀、依賴,由貧窮變富有的故事,既沒有懸念,也無跌宕起伏的刺激,整個故事就像一篇以時間為線索的記敘文那樣平鋪直敘,卻仍然引人入勝,充滿電視連續劇般的魅力。 小說描述了中國農民王龍從娶妻,生子,逃荒,發跡到最后又回歸大地的一生歷程,很符合小說的主題——大地。這片土地,對王龍和他的妻子阿蘭來說,是生命,是一切,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是充滿期待的土地,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愿放棄的土地。他們即使在旱災最嚴重,已經淪落到要吃草根泥土為生的地步也不愿賣掉自己的土地。這也許就是中國農民祖祖代代強烈的小農意識,土地是賴以生存的唯一保障,是貧窮農民唯一的寶貴財產。 同時,也能從文中很多細節看到許多中國農民的其他特點。當阿蘭為王龍生了孩子,王龍首先關注的不是妻子孩子的健康,而是孩子是男是女,當得知是兒子,王龍頓時欣喜若狂。可見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在當時的社會仍然相當嚴重,可以看出整個中國被傳統思想的束縛是多么牢固。 《大地》中隨處可見土地意象。王龍家的“廚房和住屋一樣用土坯蓋成,土坯是用他們自己田里挖的土做的”,水缸是用土燒的,用過的洗澡水要澆進地里,王龍迎娶妻子阿蘭過門的第一件事是到土地廟拜神,而這兩尊小而嚴肅的神像,也是“由廟周圍田里的泥土做的”。生于斯,長于斯,靠土地發家,也因離開土地衰敗,最終歸于塵土,王龍對土地的深沉眷戀發自本能,這種本能的眷戀聯結著古老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識。《大地》中展現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土地不僅是以王龍為代表的傳統農民可資利用的工具和求生手段,而是與人的生命構成了一種互為內在、相融共生的關系。 我們能從賽珍珠的情感敘事中讀出她對這種生命形式的贊賞和認同。她對抱持著“土地情結”的人物有一種有意無意的“偏愛”。這是經歷了一戰后西方工業社會理性危機的賽珍珠,對人的精神出路的一次反思和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說,她抓住了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面向——鄉土情結。 賽珍珠運用中國人的視角,以文化為切入點,描寫中國農村和城鎮生活,向西方闡釋中國;以土地為紐帶,體現了中西文化的沖突和融合,架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地》讀后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大地三部曲》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一部長篇小說,寫中國大地上的農民故事。賽珍珠雖然是美國人,但從小...
- 1931年,一本由美國作家賽珍珠撰寫,以中國農民王龍一家人的生活為主線的小說《土地》在美國出版,這本書在美國社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