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老婆說好了要給孩子買一個儲錢罐玩具,還像往年那樣由“圣誕老人”給送過來,讓孩子驚喜。覺得挺好啊,給孩子養成從小對錢的認識。轉念我又想,這樣孩子長大以后對國外的節日反而有更深刻的印象。老婆說,那你看咱們中國的節日都跟吃有關啊。不覺得,還真是這樣。
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甚至清明節在我們老家早上都要煮雞蛋。在反觀國外的節日,情人節,你懂得,狂歡節,看名字就日讓你瘋玩的,萬圣節,盛裝派對等等。這樣對比下來吧,確實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一邊是吃,一邊是玩。我對這方面還更有感觸的是,孩子幼兒園舉行的活動,每逢比如萬圣節,他們都會提前讓家長們為孩子準備好各式服裝。但像中秋節,端午節確實悄無聲。是西方的節日更有玩的氣氛么。
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些詩詞傳誦千古,我們都不能勝過萬圣節,圣誕節么。
如果單論教育,還是方法方式的問題,我們的傳統節日,一樣可以有新的形式啊,比如中秋節,重在團員,一家人,涼亭下,圓桌前,一樣“舉杯望明月”,其樂融融,派對搞起來也不差味道。甚至西方的母親節,我們都有“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樣的詩句來映襯。
再與老婆談論這個話題的時候,老婆也說,其實,中國的節日也有活動,比如元宵節的花燈,端午節的賽龍舟,七夕的放河燈,春節的廟會,只不過這種東西不是一個兩個人就能玩起來來的,需要大集體參與方有氣氛。而且這些活動一般都有典故,而恰恰這些典故是,思維比較單純簡單的孩童所不能理解的,不如南瓜燈,要糖果,不給就搗蛋來的直接。
節日,在于氛圍的營造,更沒有好壞之分。平安夜快樂,圣誕節快樂!。
注:以上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