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腳下自己走——這是家人早在我離開家的時候告訴我的話。字隨不多,意味卻如此深長以至于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時,時時警醒,時時懷疑,十多年絲毫不敢怠慢。當然,也有走錯路的時候,走錯路的時候莫悔、莫急、莫怕。如果走錯路,我會把自己挖個底朝天,審視自己的問題,帶到時間剛好時重新上路。
路上可以指人生的大路上,也可以指在自我探索的路上,而我今天想要講講旅行。
我想我是十分喜愛旅行的吧,喜愛到每三個月都想要有個短途旅行,喜愛的程度可以算是癡迷。腿雖未上路,心卻已遠。走過的地點可以是周邊的一些未曾被人發掘過的美景,可以是鄰居城市的無限漫游,可以是夢想已久的城市的計劃,也可以是浪蕩游子的無限歸途。
我寫旅行文案和攻略,每個故事都承載著我一路走下來的點點滴滴。我借的旅行書籍有10幾本,每本都精心閱讀,細心提煉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在路上想起,能在回憶里記起。我用腳步丈量未知的旅程,探索更多的生活方式理解人與人的相同與不同,在好奇和新鮮感中不斷切入,了解、理解、化解。旅途能使我更好的投入工作,更好的釋放自己,更讓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體察身邊的人和事,發現生活中經常忽略的美感。
我讀劉瑜的《被擱置的生活》感觸最深是這幾句:“每個人的心里,有多么長的一個清單,這些清單里寫著多少美好的事,可是,他們總是被推遲,被擱置,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為什么勇氣的問題總是被誤以為是時間的問題,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與其說我們的生活本身,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夢想支撐著的,倒不如說是由一茬接著一茬的遺憾承接著的。
因此,我不容許我有遺憾和后悔,哪怕是飛蛾撲火,哪怕理智告訴根本沒有希望,哪怕是永遠不靠譜和無休止的責難和懲罰。我愿以身試驗,我愿不斷跳出舒適圈去找我想找的答案。
旅行也是,在旅行中不斷放逐自己,不斷撿起自己。在一場又一場好似意外的意外中,不斷看到另一個自己。
有人說:旅行需要錢吧?旅行需要時間吧?旅行需要有人陪伴吧?旅行需要萬事萬物準備齊全吧?旅行需要各種技能吧?我覺得這些需要但不是一定的,等一切有了定數不一定你的旅程是完美的。基于上述緣由,我盡最大努力在未旅行的時間內詳細的籌劃著,待到一切時機成熟,打包遠行。
為了能吃上業余旅行者這口飯,我練習寫文字,練習繪畫,練習攝影,練習生存能力,練習一切可能用到的東西。
為了旅行我放棄升職的機會,不斷的尋找自己的事業定位,不斷的尋問各個崗位的兼職情況。不知道現在已經做了多少準備,也不知道一切會不會在時間剛好的時候到來。在未知的等待中和試煉中,我想向我們這樣的人應該被稱為生活的體驗者吧,我們有目的地但目的地不是一個具象的地點,不是錢、功名、利祿,我們有計劃但也不愿錯過生活中美好的小插曲,我們有同行者卻不一定每一趟充滿冒險的路途都需要伙伴。我們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性也在有限的生活中感受其美好。
我曾經想過如果每個人的人生追求的都不一樣,都是無解的話,我想過什么樣的人生呢?
我想過充滿經歷的人生,有起有伏,有著別人未有的經驗,讓一切喜怒哀樂都變成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在故事中我通過不斷的“旅行”又經歷著別人的故事,承載著別人的夢想,我想著大概就是人生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