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無雙”的歷代游戲里,趙云總是最受玩家歡迎的人物,他的名字似乎就是“無雙”的代名詞,在人們心里,這長坂坡上縱橫馳騁的白馬英雄,在三國中當然是無雙無對。
人們對趙云的偏愛由來已久,《三國演義》里趙云位列“五虎上將”,說書人講三國則喜歡把趙云稱作劉備的“四弟”,到了越劇“北地王”里,劉備的孫子都得稱呼趙云“四皇祖”。
在真實的歷史里,趙云在劉備麾下地位并沒有那么高,也少有獨領一軍立下赫赫戰功的機會,以至于終身也只是一個雜號將軍,可謂不得志。他不是演義里那個位列五虎、作為蜀漢中流砥柱的常勝將軍,也不是一騎當千、在曹營七進七出的長坂坡戰神,他其實不單是一位武將,更是品行高潔、忠勇兼備、見識高遠的無雙國士,以至于后人紛紛為他鳴不平,非得將他的名位拔高不可。
1、
趙云,字子龍,是冀州常山郡人,所以有“常山趙子龍”的稱謂,史書記載他“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確實是名副其實的美男子。
趙云年輕時被地方百姓所推崇,他帶領家鄉的子弟兵投奔幽州的公孫瓚。公孫瓚當時與冀州的袁紹正明爭暗斗,常常擔心北方的士民都投奔了名聲更大的袁紹,聽說有冀州的人投奔自己,高興的不得了,但表面上卻不動聲色,還嘲謔地問:“聽說冀州的人都愿意投奔袁紹,你為什么跟他們不一樣呢?”
公孫瓚滿以為能聽到一番贊頌,認為你是當世英雄啦,仰慕已久啦,可趙云卻不卑不亢地回話:“天下現在這么亂,不知道孰是孰非,老百姓害怕被亂世傾覆,自然會跟從推行仁政的首領,不會在意您與袁紹的名聲誰更大。”
趙云的回答貌似有些答非所問,但他又準確的點出公孫瓚真正的心事,他出身寒門,他說出的正是寒門百姓的想法,士族看重家世名望,但百姓重視的是實惠,擁戴的是行仁政、讓百姓安樂的領袖。
趙云的所思所行一直如此,當他看到公孫瓚只是一介武夫,不是能行仁政的明主,便毅然離開。他告假回鄉,從此一去不回。
在公孫瓚麾下,他碰到了劉備,并隨他一起參與戰事。劉備不像公孫瓚這么眼瞎,看得出誰是人才,他對趙云刻意籠絡,兩人得以深交,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到趙云回鄉之時,劉備執手握別,無語哽咽。劉備知道趙云要另尋民主,當然有心要他為已所用,但他自己也是寄公孫瓚籬下,這話說不出口。
趙云明白劉備的心意,他的表態是“終不背德也”,仍然是不卑不亢的語氣,趙云要投奔的是有德的明主,只要劉備你有德行,他終究會千里來投。
后來的劉備歷經大起大落,他得以統領徐州,可不久就被呂布奪去,他投奔曹操又離開曹操,再奪徐州又再丟徐州,無處去的劉備孤身投奔冀州的袁紹,等待新的時機。
這時候趙云又出現了,也許是劉備這些年的作為終究得到了趙云認可,他在劉備最困難的時節趕來,并秘密為劉備招兵買馬數百人,跟隨劉備來到荊州。
2、
在劉備麾下,趙云長期擔任的是親衛統領的角色,他盡忠盡責,也干的漂亮。
長坂坡大敗時,劉備孤身逃竄,老婆孩子都不顧上,當然這也是劉備的老習慣了,但趙云硬是護住了這對母子,這孩子就是未來的后主劉禪,著名的阿斗。
史書的記載總是簡略,對這次戰事沒有任何描述,但從字里行間,也能聽到那長坂坡的聲聲號角,嘶嘶馬鳴,而馳騁在這千軍萬馬中的孤膽英雄,唯有常山趙子龍而已。
劉備也明白趙云的為人,相信他的忠誠。長坂坡后,有人懷疑趙云已投降曹操,劉備卻說,“子龍一定不會棄我而去”,劉備畢竟是有識人之明的。
在劉備西征益州的時候,特意安排趙云掌管自己的家事。當時劉備的妻子是吳主孫權的妹妹,本就驕橫,他手下陪嫁過來的兵吏更是作威作福、橫行不法,也只有趙云持重嚴謹的性子能管住他們。
后來孫權打算接回妹妹,順便讓孫夫人將劉禪也拐帶回東吳,這樣手上就有了一份劉備的把柄,但趙云發現了孫夫人的異動,也硬是頂住了孫夫人的威勢,率軍在長江之上截住去路,奪回阿斗。這也是《三國演義》里趙云截江救阿斗的藍本,也是后人夸贊趙云神勇的另一個腳注,連少時的街機游戲“三國戰記”里,截江救阿斗也是多少人童年念念不忘的關卡。
劉備把自己的妻兒交給趙云,這是相信他的忠誠,但這畢竟限制的趙云的發展,直到后來趙云隨諸葛亮入益州,才被封為翊軍將軍。
但這之后趙云并沒有受到重用,他在蜀漢的政治地位遠遠沒有《三國演義》里描述的那么高,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封了四位大將,依次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沒有趙云什么事,趙云甚至還在魏延、黃權等人之下。
趙云不是純粹的戰將,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許是他的主張與入蜀后的劉備產生了分歧,種種跡象顯示,劉備不再那么信任趙云。在上表請劉備進位漢中王的群臣中,沒見到趙云的名字,到劉備稱帝時,上表勸進的仍然沒有趙云。
到劉備興兵伐吳,要為關羽報仇時,趙云又出來勸諫,指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應該趁著曹丕篡漢人心未穩之際,北伐中原,而不是與孫權糾纏不休。這更惹惱了劉備,出兵之際,他加封張飛為車騎將軍、西鄉侯,馬超為驃騎將軍、斄鄉侯,而趙云,被安排留守后方,職務仍舊是翊軍將軍而已。
3、
為將者,最重要的是膽略,若是再有勇有謀,便是名將之才,趙云其實早已表現了這樣的潛力。
那還是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某天曹軍運來大批軍糧,老將黃忠認為可以趁機劫糧,于是帶領大隊出兵,但卻遲遲未歸,趙云便帶著數十騎出了營寨,偵查黃忠部隊的情況。這時恰好碰到曹操的主力大軍出擊,趙云等人剛與曹軍先鋒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
趙云卻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殺散敵陣,且戰且退。但曹軍畢竟人多勢眾,陣形散而復合,趙云陷入重圍,卻又突圍而出,趙云的部將張著被曹軍包圍,沖不出來,趙云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救出張著,將他帶回營寨內。
此時曹軍已追至蜀軍的營寨前,部將張翼見曹操大軍殺到,便要閉門拒守。趙云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后令蜀軍偃旗息鼓。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云設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時趙云一聲令下,營中一起擂鼓,登時鼓聲震天,營中弓弩齊發,曹軍大驚,主動后退變成了大潰敗,士兵們自相踐踏,甚至很多人墜入漢水之中。
次日,劉備親自來戰場巡視,也不禁贊嘆說:“子龍一身是膽也!”
其實趙子龍有的有何止是膽氣,他本是大將之材,只是一直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
直到諸葛亮北伐中原,趙云才獨當一面地領軍出征,可惜諸葛亮并沒有給他安排什么立功的機會,反而給了他注定無功而返的任務。
當時,諸葛亮對外假裝大軍由斜谷出兵北伐,但其實在這條路上的是趙云、鄧芝帶領的小股部隊,他們大張旗鼓,作為疑兵,而諸葛亮自己親率蜀軍主力從岐山大道出兵。
趙云的任務是吸引曹軍的大部隊,給蜀軍主力的出擊贏得時間,這真是注定吃力不討好的任務,曹軍的大部隊一到,這點疑兵哪有打勝仗的可能呢,只是早敗和晚敗的區別罷了。
戰事本來就行的很順利,曹真的大軍果然被騙到斜谷,蜀山大軍從岐山突然沖出,曹魏沒有防備,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都不戰而降,天下震動。可惜馬謖壞了事,他丟了至關緊要的街亭,諸葛亮進退無據,無法再戰,只能退兵。
而趙云這邊也因為兵力懸殊而失利,但趙云及時聚攏部隊,固守要地,讓部隊沒有出現大的損失。
戰后,諸葛亮曾問鄧芝:“街亭退兵時,大軍亂成一團,但你們這支部隊卻編制整齊,一如出兵之時,這是什么原因?”鄧芝回答說:“是趙將軍親自斷后,才讓部隊從容而退,連軍事物資都沒有遺失,人員自然編制整齊。”
這讓諸葛亮深為贊嘆。也許一場大敗下來,才讓諸葛亮認清了誰是真正堪用的大將之才,而誰只是紙上談兵的庸人。
可惜就在這次北伐的第二年,趙云就去世了,再沒有機會一展他的煌煌武略。
4、
觀趙云一生所為,其實并不像一名純粹的武將,他更像一名思慮深沉、見識高遠的儒臣。
赤壁之戰后,趙云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云為偏將軍,并取代投降的原桂陽太守趙范,統領桂陽郡。趙范有一個守寡的嫂嫂姓樊,有傾國的美貌,趙范想將她許配給趙云,借以和趙云拉上關系。但是趙云借口與趙范是同姓,婉言推辭了。
當時有人不解,勸趙云怎么連這樣的美女都看不上,趙云卻回答說:“趙范是被迫投降的,其心不可測,天下美女不少,何必惹上這麻煩呢。”
不久之后,趙范果然借機叛逃,而趙云則毫無牽涉。
趙云的思慮如此周密,又能不為美色所沉迷,比起關羽向曹操討要秦宜祿妻子的猴急,或者張飛強搶采桑女夏侯氏作老婆,趙云的更像是謹言慎行的文臣。
劉備平定益州之后,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的房宅和城外的田地都作為賞賜分給諸將,畢竟大家跟你劉備一起拼殺這么多年,如今得了益州這么大的蛋糕,還不得分些好處。
當時趙云地位不高,卻站出來勸阻道,“益州剛剛平定,人心未定,應該將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這樣才能爭取民心,之后再讓他們服兵役、納戶稅,益州才能長治久安。”他又用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來警醒群臣,指出如今國賊曹操還在,不能貪圖安樂,等到天下都安定,眾人再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才是最好的決定。
可見趙云是胸懷大志的,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像一位儒生,念念不忘的是鏟除國賊,令天下的百姓能夠安定生活。他自然也會反對劉備不去北伐曹魏,而是跑去跟東吳糾纏,甚至也不樂于見到劉備在漢中自己稱王稱帝,而不想著早日克復中原。
他也是敢于直諫的錚臣,他看不上益州那些只知道“求田問舍”的官僚,敢于站出來壞他們的好事,他敢于站出來反對劉備興兵伐吳,雖然明知道此言一出,與主公劉備的嫌隙更深,但他不在乎。他知道自己成不了劉備麾下的重臣,但依然愿意作一個直諫的忠臣,若蜀漢多幾個如此的人物,蜀漢也不會終究只能縮在益州苦苦求存。
趙云在蜀漢的地位一直不高,但人們對他的才能功績是看在眼里,后主時期,朝廷為功臣追謚,趙云也在其中,謚號為順平侯,趙云的地位得以與關張馬黃等人并列。
后世學者對趙云的評價更是越來越高,明朝學者認為他不單是名將,更有名臣的格局氣量;清人認為如果當初劉備聽趙云的諫言,將伐吳改為伐魏,漢室未必不能復興。
看史書上趙云的一生履歷,堪稱完美,難怪后世的學者和民間的傳說都不約而同地抬高他的地位。趙云是武將,但他的德才兼備,堪比名臣,相比關羽、張飛,他更稱得上是蜀漢的無雙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