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史上真正的常山趙子龍

《三國演義》中趙云智勇雙全的英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每當“常山趙子龍”出現,總能令人振奮。趙云(?——229),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趙云之于劉備父子和蜀漢朝廷,是一位立有不世之功和具有特殊貢獻的元勛重臣。但在一般人眼里,趙云只是一位勇不可當的“虎威將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修史時,將趙云列于“五虎將”之末,對趙云的評贊也僅為“強摯壯猛,并作爪牙”而已,在有意無意中貶損了趙云的歷史地位。事實上,在蜀漢朝廷創建和初期的政治軍事活動中,趙云的功業及其所表現出的忠肝義膽,是當時許多親重大臣不可比擬的。

盡忠劉氏 義貫金石

趙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注引《趙云別傳》。以下引文凡出自《趙云傳》及其注引不再注明)。其青年時期,就是一位在本郡頗有影響的知名人物。在對抗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初期,他受家鄉吏民所舉,統率一部分“義從吏兵”投奔了占領幽州的公孫瓚。初次接觸,公孫瓚的待人接物和矜持虛驕的態度,令趙云大失所望。他感到,追隨公孫瓚很難實現自己蘊藏胸中解民“倒懸之厄”和“從仁政”的理想抱負。所幸的是恰在此處,他結識了“弘毅寬厚,知人待士”(《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的劉備。他們二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慨。不久,趙云以兄喪為名拜辭公孫瓚。劉備深知趙云此去難歸,在握手道別時,趙云深情地對劉備說:“終不背德也。”

后來,趙云獲悉劉備投奔了袁紹,于是隨即趕赴鄴城。劉備、趙云在幾經磨難之后重新相聚,關系益加密切。二人經常“同床眠臥”,議論以后的發展與出路。在此期間,趙云曾背著袁紹受劉備之托,秘密招募數百名“部曲”,以擴大劉備的武裝力量。從此之后,劉備與趙云結下終生的君臣關系。趙云將劉備視為可以托身的仁義之主,劉備把趙云看成可以倚重的心腹愛將。

建安六年(201),劉備在曹操的進逼下,被迫依附了荊州的劉表,趙云也隨之來到荊州。建安十三年(208),在赤壁之戰前夕,劉備之軍于當陽長坂被曹操精騎追及并擊潰。緊急中,劉備丟下甘夫人和僅一歲的弱子阿斗,只與諸葛亮等率領數十騎親隨奔向漢水。在與曹軍的惡戰中,趙云“身抱弱子”阿斗,保護著甘夫人,以寡敵眾,拼力廝殺,最終使其母子“得免于難”。在時隔多年趙云去世后,后主在議及此役時曾說:“云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途艱難,賴恃忠順,濟于危險。”大將軍姜維則盛贊趙云“當陽之役,義貫金石”的不朽功業。

赤壁戰后,為維持孫劉聯盟,孫權之妹嫁予劉備。婚后的劉夫人因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驕豪”難制,她隨身帶至荊州的吳國“吏兵縱橫不法”。劉備的后庭之事無人敢問。在“家事”難理的背景下,劉備“以云嚴重,必能整齊”,特別委任趙云以“掌內事”。趙云不僅是叱咤風云的戰將,也是得預劉備私事的“家臣”。于公于私劉備均對趙云寄予厚望,趙云也恪盡職守,“遵奉法度”。

雖然孫劉兩家聯姻,但雙方為荊州的歸宿仍在進行明爭暗斗。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不久,孫權即派人趕往荊州,企圖接回妹妹和阿斗為人質,以增加其索回荊州的籌碼。在孫夫人攜阿斗已登舟啟航的危急關頭,又是趙云和張飛“勒兵截江”,奪回阿斗。

趙云自追隨劉備始,其“救阿斗”、“奪阿斗”的特殊功業,不僅劉備的部將很難與之匹敵,在其他王朝也極為罕見。姜維在談及劉備與趙云之間的特殊關系時說:由于趙云“忠以衛上”,所以劉備就“君念其賞”;由于劉備“禮以厚下”,所以趙云就“臣忘其死”。

大智大勇 虎威將軍

趙云作為劉備的元從愛將,久歷沙場,戎馬一生。在長期激烈的戰爭生活中,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勛,并逐漸形成自己的作戰特點和風格。他果敢善戰,銳不可擋。在救護后主的長坂之戰中,他拼死苦斗,令曹操的精銳之師望而卻步。曹軍雖然奪取了劉備軍的“人眾輜重”,也俘獲了劉備的另兩個女兒,但對趙云及其懷中的阿斗卻可望而不可得。在各部潰不成軍的慘敗中,唯獨趙云能于萬軍之中回護著甘夫人和幼主脫離危厄,平安與劉備會合。

趙云智勇兼備,膽識過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戰役之初,當黃忠陣斬曹軍主將夏侯淵之后,曹操親自從長安趕赴前哨南鄭,并將“數千萬囊”糧米運抵北山之下。劉備獲知此情后,立即命令黃忠率軍偷襲,以趙云為后軍進行策應。劫糧的黃忠之軍未能如約而返,趙云僅率數十騎出營迎視。恰在此時,曹操大軍蜂擁而至,在這眾寡懸殊的生死關頭,趙云從容鎮定,率軍直沖敵陣,一度擊潰曹軍前鋒。但趙云畢竟勢孤力弱,很快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當他拚死沖出敵陣后,發現部將張著仍在敵人的包圍之中。一時性起的趙云又冒死二入敵陣,救出受傷的張著。當趙云率軍退回大寨后,曹操的大隊兵馬也尾隨而至。面對強敵,部將張翼主張閉門據守,趙云卻表現出臨危不懼、鎮定如常的大將風度。他當機立斷,命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以待曹軍。曹操見狀,疑有伏兵,隨即揮軍自退。趙云又抓住戰機,“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軍。”曹軍喪膽驚駭,自相踐踏,落于“漢水中死者甚眾”。第二天,劉備巡視趙云的戰場,他感慨萬端,盛贊“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因此戰中的趙云不僅幾闖敵陣,而且巧布退敵的“空營計”,所以軍中都尊稱他為“龍虎將軍”。

趙云在用兵中所表現出的持重審慎、身先士卒的精神也難能可貴。在諸葛亮發動的首次北伐中,趙云、鄧芝所率偏師進至箕谷(今褒城縣北)以為疑軍。因西線馬謖失去街亭遭到失敗,所以趙云的東路軍也嚴重受挫。在主力潰敗、箕谷失利的嚴峻形勢下,趙云不急不躁,及時收兵拒險固守。在退軍中,趙云又身先士卒,親自斷后,基本保證了整軍而還。與“街亭退軍,兵將不復相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趙云在箕谷的有序撤退,不但“軍資什物,略無所棄”,而且兵將也“無緣相失”。由于趙云臨敗不驚并較完整地保存了軍力和物力,因此受到諸葛亮的贊許。

一身正氣 堂堂須眉

趙云不僅以其大智大勇和赫赫戰功贏得人們的尊敬,也以其堂堂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給時人和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赤壁之戰曹操敗北之后,劉備納諸葛亮之策,分兵收服原來歸降曹操的江南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四郡。趙云受命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的身份迅速進至桂陽,迫原桂陽太守趙范歸順了劉備。心懷叵測的趙范為了結好趙云,當面為趙云提親,欲將其有傾國之色的寡嫂樊氏嫁給趙云。趙云以“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的理由堂堂正正予以拒絕。當時的其他人也想玉成其美事,勸說趙云納娶樊氏。但趙云對趙范嫁嫂的“政治婚姻”保持著清醒頭腦。他說:“(趙)范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還是不肯答應這樁婚事。后來的事實證明了趙云的判斷。在趙云辭婚不久,趙范就尋機逃走。因趙云與趙范沒有任何瓜葛,所以盡管發生了趙范私自出逃的事件,但趙云卻未受到牽連和責難,更未給桂陽的形勢帶來不利的影響。

趙云在趙范事件中所表現出的高度警覺和大丈夫氣概,在劉備集團中的其他將領身上并不多見。號稱凜然難犯的關云長,當年隨曹操于下邳圍攻呂布時,被傳說中呂布屬吏秦宜祿之妻杜色之美色所迷。在大戰前夕,他反復向曹操表示了破城之后納娶杜氏的心意。關羽此舉與趙云辭婚相比何啻千里,所以有人認為趙云“賢于關羽”。

趙云一生淡泊功名、不為利動、盡忠國事的品質也為人們所稱道。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奪取益州,基本上實現了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設想。為此,劉備論功行賞,犒勞三軍。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各得到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的豐厚賞賜。早年追隨劉備、兩保弱主、屢立殊勛的趙云卻不在此褒獎之例。趙云對此處之泰然,毫無怨怒。但是,當一些人提議將成都城內的部分屋舍、城外的園田、桑田等也分賜給有功將士時,趙云卻不能坐視了。他力排眾議,侃侃而談,指出:“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趙云擲地有聲的議論表明:在國事與家事的問題上,他主張以國事為先,家事為后;在國與民的問題上,他主張以民為重,以農為本。認為只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方能長治久安。至于個人,趙云并無奢求,他只指望天下太平之時,解甲歸田。趙云忠貞謀國、仁而愛民之議,是儒家學說“仁政”的核心。在他身上,很少看到一般士大夫追求功名利祿的思想。這在1700多年前的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趙云這種體國恤民的精神還表現在街亭之敗以后的一些事件中。當時,作為偏師主帥的趙云,雖然也在箕谷失利,但在他從容調度指揮下,不僅所部將士平順退回駐地,而且仍“有軍資余絹”。為表彰趙云所部在受挫情況下的有序撤退,諸葛亮遂命將所余軍資絹帛賞賜將士。趙云不僅婉言謝絕,而且還講出一番令諸葛亮大發感慨的道理。他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他建議諸葛亮將所余物資全部交于赤岸府庫,留作十月冬賜之用。

識知大體 一代國士

趙云不僅是一位“勞績既著”的杰出將領,“賴恃忠順”的堂堂義士,也是一位具有政治家識見和風度的國士。他對復雜紛紜的政治形勢有著非同一般的清醒認識。

劉備稱帝不久,關羽被東吳襲殺,荊州又落入孫權入手。劉備聞此怒火中燒,決計發動一場不計后果的伐吳之役。在這種事關蜀漢興衰和三國鼎立大局的嚴峻關頭,包括諸葛亮在內的滿朝文武,或因懾于盛怒中的劉備,或因昧于對形勢的判斷,大多數噤若寒蟬,緘口不言。只有益州學士秦宓向劉備“陳天時必不利”(《三國志·蜀書·秦宓傳》),結果被打入牢獄。在這種極為沉默的時刻,趙云又站了出來。他根據時局的發展和聯孫抗曹的原則,冒著下獄的危險,諫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雖身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在這篇言簡意賅、僅僅70余字的諫辭中,趙云清醒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立足于蜀漢朝廷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指出曹魏才是國家的主要敵人和威脅。基于這種正確分析,他認為應把握大局,順乎民心,先討曹魏。如果能消滅曹魏,孫吳自會不戰而服。他還進一步指出伐魏的有利因素和具體進軍路線,分析了征吳之役的嚴重后果。趙云老成持重、盡忠國事的良苦用心和顧大局、識大體的遠見卓識,并未使頭腦發脹、感情用事的劉備冷靜下來。趙云雖然最終未能挽回君心,阻止這場失算的戰爭,但歷史的發展卻證明了趙云之議的正確性,表明趙云確是一位具有國士風度的戰略家和政治家。

綜觀趙云一生的業績、功勛以及由此而表現出的才識、精神,我們可以斷言:他“一身都是膽”,不亞于號稱“萬人之敵”的張翼德;他凜然辭婚,不事女色,連關云長也只能望其項背;他設計“空營計”,體國恤民,臨危執言,使一代賢相諸葛亮也稱善再三。《三國志》的作者在立傳時,雖然將關羽、張飛、馬超列于趙云之前,但在贊評中,卻不得不指出關羽“剛而自矜”、張飛“暴而無恩”、馬超“阻戎負勇”的嚴重不足,認為這些不足是關、張、馬“取敗”、“覆族”的主要原因,還為此又大發“惜哉”的感慨。但在對趙云的贊評中,陳壽雖然未給趙云以全面而公正的評價,但他也沒有找出明顯的不足來。總之,趙云一生,“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其“功效可書”,“足以不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漢末十常侍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亂. 張角兄弟起事.百姓擁護,官軍望風...
    JACKNPC閱讀 38,710評論 2 12
  • 2017年至2018年陸續寫下,兩萬四千余字。落筆因由,上部英雄崛起群雄逐鹿高潮迭起,將鼎立而未鼎立的三國之勢,描...
    無物心靜閱讀 1,882評論 0 0
  • 一、前 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蜀將關羽于先主劉備在沔陽稱漢中王后,親...
    滄一海一聲笑閱讀 5,171評論 3 5
  • iOS修改tableView刪除側滑的文字(通用辦法iOS7,8,9都OK)- (NSString*)tableV...
    oneDemo閱讀 700評論 0 0
  • 想來像是上世紀發生的事情,傾頹的舊都蒙上了厚厚的塵埃,遮蔽了放心不下的從前,掩埋住無人提及的殘骸。仿佛用青春...
    宜昌小吳彥祖閱讀 871評論 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