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己沉迷進子看小說,還給自己冠了個堂皇的理由,有些迷茫,那就控制自己回聽老師的課,這是對自己那堂皇理由的正確回應,學習是必須的。跟著應老師聽課從微信群到到專欄再到VIP,還有實修群,一樣一樣的跟隨,執行的表現,學習的繼續,都是好現像,先給自己一個正反饋。
面對所有人,必須提高溝通的質量,特別對于孩子一定要給到正反饋,正反饋不等于說好話,孩子對于自己的許多提醒,要求,說教都表現的無動于忠,對孩子說教的越多,孩子對著干次數也越多,詞面上自我感覺好像是正反饋,實際都是以自己的要求為標準的負反饋,在語言表達方式上需要優化,需要正能量的流動,給到孩子的正反饋必須是能提升孩子的內在發展,或可以增加選擇性,或能拉升對方的能量,成就對方的,要鏈接情緒,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
孩子對自己的學習需要她自己負責,自己要操心的是自己的事情,管太多也就掉進負反饋里,要守住界線,收回焦點,學會給自己正反饋,練習,正反饋的形式不同,但原則是一致,在孩子教育中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因自己內在的負反饋太多,給出的就是負面的能量,經由親子關系學著成長自己,不是去管理對方,學著先給自己正反饋,只有先裝滿自己的杯子,才能給孩子水喝,需對方負責時不說不做,就是正反饋,需幫助時要拉升能量,一起提升,成就對方,不是滿足自己。
科學家做對3歲小孩子的照顧做實驗,記錄一天時對孩子的正負反饋次數顯示,24小時內負面反饋432,正面只有32次,一年就是近15萬次,10年150萬次,可以想像如果孩子一直處在負反饋中,天才也會被抹殺。因為這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的難以改變,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過來的,所以自己一直也缺少內在的正反饋,需要學習,實驗。
普通正反饋案例,小麥把杯子放在桌邊上,很容易掉地上摔碎,要求他放好。1,自以為的正反饋,直接糾正,語氣嚴歷,但孩子不喜聽,充滿負面情緒。2 ,可能語氣婉轉,輕聲提示要求放好,但忽略這是指出錯誤,提出要求,也是負反饋,沒有讓孩子主動反思的意境,孩子是被動接受,下次會出現同樣問題3,用擴張的說法,引起好奇心,賦予杯子生命,讓孩子自己反思這樣的不正確,主動自覺的改正,學會反思。
我是學習者,孩子不在這里,我所有的對孩子的評價都是來自于頭腦,自己的猜測,我說的是我的感覺,老師只能跟我發生關系,再我支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