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頁02:從我不要到我想要
書籍:《自控力:斯坦福大學最受歡迎心理學課程》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文化發展出版社2012年8月版
學習目標:通過本拆頁的學習,學習者能夠運用意義轉換法,實現從我不要到我想要的轉化
R原文片段? P14頁?
遠離節食的減肥
如果不戒掉高熱量的食品,還有沒有別的方法來減肥或改善健康狀況呢?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當然,我不是說那些神奇的藥丸——那些號稱可以幫你燃燒脂肪的藥丸,實際上卻會在你蒙頭大睡時讓你增重。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了一項獨特的研究。他們關注的是被試者應該吃些什么。他們沒有列出哪些食物是不應該吃的,也不關注減少攝入的卡路里,而是說明適當的食物有利于身體健康,能使人快樂。這個項目要求被試者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來改善健康狀況,比如體育鍛煉,而不是思考什么是不能做的,或哪些東西是不能吃的。
從本質上說,這個研究項目把“我不要”變成了“我想要”的意志力挑戰。他們讓被試者把追求健康當做任務,而不是把抑制食欲當做任務。這個研究展示了,把“我不要”變成“我想要”是行得通的。2/3的被試者聽從了研究人員的建議,他們的體重顯著減少,并在接下來的16個月里保持減肥成果。(和你最近的節食結果比一比吧。我相信,平均只需16天,你減掉的體重就會反彈。)他們]還提到,在參與這項研究后,被試者對食物的欲望降低了。他們在壓力、慶功宴等可能引發暴飲暴食的因素面前也更能控制自己了。重要的是,那些對食物的態度最搖擺不定的女士反而減肥效果最明顯。少一點冷冰冰的禁止,反而讓她們更能控制食欲了
意志力實驗:把“我不要”變成“我想要”
即使是不打算減肥的人,也能從把我不要”變成“我想要的成功中得到啟發。當你面對“我不要”的巨大意志力挑戰時,可以試著采取以下策略
除了“我不要”,你還能做什么來滿足同樣的需求?許多壞習慣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而形成的,這些需求可能是減少壓力獲得愉悅,也可能是尋求認同,你可以關注這些需求,用有同樣效果的健康的新習慣來戒掉壞習慣。我的一位學生想戒咖啡,所以就用喝茶來代替喝咖啡。茶和咖啡有幾乎相同的作用,能給你休息的機會,能提神,能端著到處跑,而且不用攝入那么多咖啡因
如果沒有了壞習慣,你還能做些什么?你可以做其他有趣的事來代替壞習慣。大多數的癖好和消遣需要從生活的其他部分抽調大量時間和精力。有時,關注錯失的機會比試著戒掉壞習慣更有激勵作用。我的一位學生是電視真人秀的發燒友。但當她為自己設定了提高廚藝”的目標時,她就成功關掉了電視,并把更多時間放在琢磨廚藝上。(她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用廚藝節目代替真人秀,接著從沙發上移動到廚房里進行實踐。)
可以通過重新定義我不要”的挑戰,把它變成我想要”的挑戰嗎?有時,同樣的行為會被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支配。舉個例子來說,我的一位學生把“不要遲到”重新定義為“做第一個到的人”或“提前5分鐘到”。這或許聽起來沒有太大的不同,但他發現,自己變得更有動力了,也沒那么容易遲到了。因為,他把“按時到達”變成了一場他能獲勝的比賽。如果你關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你就可以避免“反彈”效應帶來的危害如果你想做這個實驗,請先花一周時間來關注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不想做什么。在這周的最后,想一想你在舊的我不要”挑戰和新的“我想要”挑戰中分別表現如何。
I拆書家講解
這個拆頁講:當我們面臨“我不要”做的事情的時候,通常覺得“不做這件事”特別難,就需要我們用意志力來去挑戰它。回想一下,當我們面對“我不要”的時候,會是一種什么狀態呢?“天啊,太難了”“我做不下去”“我好無奈”,然后就沒有力量前行了。也就是說,當你關注“我不要”的時候,一是情緒,二是行動。譬如你要減肥,本來你不應該吃甜食,但你沒有控制住就吃了,吃完后就有抱怨的情緒“我減肥沒有成功”。拆頁中給出的兩個案例,都實現了從“我不要”變成“我想要”的成功逆襲。
但如何實現“我不要”變成“我想要”呢?拆頁中為我們提供了2個方法:
1.意義轉換法:把負面的情緒或行動轉化為正面的情緒或行動。用于同一時間內必須要做的事情。要賦予新的意義,把否定詞變成肯定詞,否定的行動變成肯定的行動。
所以,當我們每一天說到一些負面詞匯或否定詞匯的時候,我們能有意識地把它轉換為正面的詞匯或正面情緒的時候,就是把“我不要”轉化為“我想要”的狀態了。
舉例:
不要遲到——提前5分鐘到,做第一個到的人
別摔了杯子——抓緊它慢慢走
這個ppt不應該做出這樣——這個Ppt可以改善的點有
不要說同事壞話——請尊重同事,珍惜同事友誼。
2.用新的習慣來代替它。用于同一時間內可以做,但不一定要做的,可以用其他來代替。比如拆頁中的發燒友,就是通過用廚藝節目這一新習慣成功代替了真人秀節目。
I我的理解:
在我們不愿意做什么事情,產生抵觸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嘗試變通自己的思維。
可以問問問問自己做這件事的動力,也就是“意義轉換法”。
或者,告訴自己不要完美主義,可以從一個微小的行動開始,用一個新的微小的習慣替代它,然后再循序前進。
A1(聯系過往經驗)
回想在過去的一周里,自己設定了某一個目標,如堅持每天6點半起床跑步,閱讀完《自控力》等,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感覺到困難、無奈,甚至有過想放棄的念頭呢?請簡單描述下你的故事和當時的情緒,并用小便簽寫下當時令你陷入負面情緒的一句話,譬如抱怨的話。
①比如,對于寫拆頁,我就感覺很無奈,雖然沒想過放棄,但是其實一直有在逃避這個問題。每每海哥問我什么時候把21個拆頁給他,我總是拖拖拖。
但還是讓我行動的原因就是“意義轉換法”,因為如果我完成拆頁,就可以進入“拆書家俱樂部”,然后就可以開始拆書家升級,讓自己的成長更快,還可以去做自己的讀書會,變相完成自己當老師的愿望。
那么此時,“寫拆頁”這件事通過“意義轉化法”變成“可以實現自己當老師的夢想”,所以,讓我愿意堅持下去。
②再比如,我在過去,想要早起,提前起床半小時。我早起是因為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讀書和學習。確定自己起床的動力和想要做什么之后,我就通過,每天早起五分鐘,來達成了自己早起的目的。
這里用到的就是“用新習慣代替它”,把“早起半小時”用新習慣“每天提前五分鐘早起”來代替它。
A2(規劃應用)
想想未來的一周,你同樣遇到了上周的問題。請運用拆頁學到的意義轉換法,試著把這個負面或否定的一句話轉化為正面的。
正面負面詞匯:
否定詞:不要、不想、不愿意、就不、才不、不讓、不應該、不可以、不得、不然、必須、“不”、“弗”、“毋”、“勿”、“未”、“否”、“非”……
肯定詞:請、要、想、愿意、試一試、是、就是、對、絕對、然、當然、肯、肯定、好、可以……
負面情緒詞匯:懊惱、埋愿、自責、皺眉、怒吼、絕望……
正面情緒詞匯:樂觀、自然、自信、篤定、坦然……
多數人在沖向目標、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從而帶來的是錯誤的行動。此時我們要做的是,嘗試運用意義轉換法,多關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這樣的話就會離成功更近一些。
我的A2:
①我就不想背我們單位的考試題,因為它太無聊,太無趣了。
如果用“意義轉換法”,我可以這樣想:
如果背下考試題,我就基本掌握了記憶的方法,在此之前我可能要先讀一些關于記憶方面的書籍。即便不讀這些關于記憶方面的書,我也可以想,可以利用手繪,幫助自己記憶,這樣也提高了自己手繪的能力。相當于如果背下考試題,可以給自己帶來很多復利,比如記憶方法、手繪、單位獎勵、榮譽等等。
②我也不想背科目一。
用“新的習慣替代它”,我可以從每天背一道題開始。規定自己在睡前,背下一道題,然后還可以發到微博或者朋友圈,讓別人來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