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鳴鳳橋
在記憶里,依然深藏著這樣一個畫面:父親抱著我急匆匆地趕路,在一個有很多人的地方停了下來。面前是一張五顏六色的布,布上有人影晃動,還有一只大蜜蜂在飛來飛去……
是的,父親是抱著我去的。那一年幾歲不記得了,但應該是很小,不然怎么會抱著呢!
后來我知道,那個色彩繽紛的布是大屏幕,上面五顏六色的畫面是電影,而父親抱著我去看的那場電影就是《西游記》。
有一點點的印象,我記得一只猴子拿著一根長長的棍子揮來揮去,還記得那只大蜜蜂飛來飛去。現在想想,應該是孫悟空借芭蕉扇那一段,不是蜜蜂,是他變成了蚊子,鉆到了鐵扇公主的肚子里。
那場電影應該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場電影,而且是在一個空地上放映的。也就是說那是一場露天電影。
后來鎮子里蓋了電影院,但看電影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不是每天都能有電影看。
雖然那時家里買了黑白電視機,但還是很眷戀電影留在心里的震憾。
當時很小,還不能理解故事里的人生,只是喜歡里面絢麗多彩的世界,那是我們眼前生活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在《神秘的大佛》里認識了劉曉慶。她真美啊!比媽媽漂亮,但沒有媽媽的溫度。雖然近在眼前,卻抓不到,所以她的美只適合存在于想像里。
《神秘的大佛》大部分劇情都不記得了,只記得女主的武功了得,看得我都想去行走江湖了。
影片結束的時候,廣播里傳出:8月2日將要上映《少林寺》。聲音還沒有完全停止,就聽到觀眾們雷鳴般的掌聲。
我很納悶,“少林寺”是什么東西呢?為什么人們的反應這么強烈?
從大人們的掌聲里,我感覺到《少林寺》一定好看,所以也心心念念地期盼。
我那時還不到10歲。那個年代,不像現在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接受系統的教育。我們只有學校里的那些知識,其余的時間基本都是散養,隨心所欲地玩耍,課外的知識離我們很遙遠。
終于盼到8月2號,我和媽媽坐在電影院里,面對著巨大的屏幕,心里既激動又好奇。
《少林寺》里其他的劇情我沒太大的感觸,但卻記住了小和尚和牧羊女的眼神。
那是多么深情的眸子啊!黑黑的就像是青春的秘密,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多年以后,再回想起這部電影的時候,那個眼神還是很清晰。在那個眼神之外,我真正體會到了嵩山外的日出,被晨鐘驚起的飛鳥,林間的溪水,坡上的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兒跳羊兒跑,鞭兒輕輕搖,小曲滿山飄……
在這樣的桃園之外,是一個怎樣的亂世,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又有怎樣的人情和人性……
那時媽媽比我現在還要年輕,她也算是一個文藝女青年,喜歡讀書和看電影。每次有新電影上映,她都會買票先睹為快,我也就能跟著沾光一起去看。
從《天仙配》知道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知道了天上有道銀河,牛郎織女在河的兩岸,一年一度相見。他們如此都是被王母娘娘所害,感覺王母娘娘一定是一個壞女人,看不得自己的女兒幸福。
那時候我以為天上的神仙就在我頭頂上的那朵云里,從此以后晴朗的夜空下多了一個仰望星空的女孩。
九品芝麻官鼻子上的一抹白,杜十娘的水中百寶箱,還魂的李慧娘,李清照的秋千,浣紗的西施,葬花的黛玉,白臉的曹操,臥薪嘗膽的勾踐,唱山歌的劉三姐,美麗的五朵金花……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深深地著迷,那是離我很遠又很近的另一個世界。
學校里也經常領學生們看電影,我們管這個叫“包場”,也就是整場電影被我們包了的意思。
通過包場我看了人生第一場動畫片《哪吒鬧?!罚裨捠澜绲臒o所不能釋放了我的理想,海的博大與寬廣讓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知道了天外還有一個天。
在學校里看的電影多是有教育意義的,《閃閃的紅星》不知道看了有多少遍,臺詞都快背下來了,再看還不絮煩。
還有一部戰爭片,忘記叫什么名了。影片中管蔣介石叫蔣中正,我以為錯了,回家后問爸爸,才知道他們是同一個人。
這些影片有好多還是黑白片,由于看電影的機會很少,所以黑白電影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興趣。我反而認為那個時候的人們好可憐??!眼前的世界竟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連花兒和樹葉都是黑白色的,太枯燥乏味了,太不可思議了!
雖然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還是控制不住要那樣去想。那個時候技術落后,資源匱乏,能看電影已經很不錯了,怎么還會挑挑揀揀呢!
而現在,黑白電影卻是一種情懷了——懷舊的情懷。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著愛國主義教育,不知不覺中分辨著好人與壞人,也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
長大后再去看那個電影院,它已經斑駁得像一個老人。不知道什么時候電影院不再放映電影了,已經變成了工廠的一部分。
現在的生活就像一場電影,不停地切換鏡頭,反應慢了就會跟不上節奏。現在的娛樂也實在太多了,看電影也只是眾多娛樂項目的其中之一,所以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專情。
不過還好,電影院還在,不然我的老電影情懷何以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