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花了一周時間看完了一本書《成功,動機與目標》。這本書上有大量的實驗,這些實驗證明了所謂的成功是合理的動機與合理的目標共同的作用所實現的。
上次我們學校運動會我參加了一個跑10000米的比賽,跑步之前聽到很多句同樣的話語對各個參賽選手說:盡你最大的努力就好!可是我們真的懂得什么叫做最大努力嗎?最大努力本身就不知道是什么,那我如何才能達到最大的努力?很明顯并沒有所謂的最大努力。只是一個很好聽的說法而已,就像說:我要拼了命做某事。意思是說只要沒死都不算拼了命。這是一種極限,一種理想狀態。還是來點現實的,上次王健林說的有句話很流行:先定一個小目標,掙一個億。這是個目標,而且是個不動的點,而所謂的盡最大努力,就是只能做到無窮趨于最大努力這個點,卻永遠不能達到。既然永遠不能達到,人類聰明的大腦是這樣想的:達不到,好的,我就永遠不開始。因此拖延產生了。因此設置目標要具體如:“我要減肥10斤”比“我要減肥了”更具體。設置目標要跳起來夠地著,太簡單的目標不會激發斗志,太難的目標也不能激發斗志,畢竟大腦也不傻。比如你可以設置每天讀10分鐘書也可以設置每天讀60或600分鐘書。大多數人達到最初的目標就松懈了,你能讀60分鐘書,為什么要讀10分鐘呢?
做一件事情有兩種思考方式,“為什么”和“是什么”,讀書是什么?用嘴逐字逐句讀書中的內容。讀書是為了情懷,讀書是為了交差,讀書是為了。。。。
吃飯是什么?把飯送進嘴里并吞到肚里。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吃飯是為了滿足欲望,吃飯時為了。。。。
可見當你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樣的事情是不同的解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目標你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做法。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寫到: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收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叫他們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現在有一個更合理的詞語:愿景。為什么要做某事,往往就是探討這個目標的更深層次意義,從而激發自己的內在動力。
然而“為什么”式角度思考在我們面對一個復雜困難且需要長時間的目標的時候卻并不是這么有效,此時我們更應該轉換為“是什么”式角度思考。最近正在尋找一棟房子購買來出租,這個目標我的愿景很明確:為了實現躺著賺錢。我知道我為什么要買房子出租,由于這個目標并不是簡單的,畢竟第一次弄,也沒有經驗,有的只是一些待檢驗的理論知識。因此我決定轉換思維角度,我用“是什么”來考慮這個目標。我的思維瞬間清晰了,第一步先明確自己要投資什么條件的房子。第二步找到這個房子。第三步談判合理價格并購買。第四步合理裝修后出租。然后每一個大的步驟里面又有小的步驟,于是我拖延的時候只需要按著步驟走就好了,有個故事這樣說的:有一只剛剛組裝好的小鐘放在兩只舊的時鐘當中。兩只舊時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不停地走著。 這時,其中有一只舊時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十分的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之后,恐怕就要吃不消了。”
“不是吧!三千二百萬次!”小時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我肯定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只舊時鐘說:“你可別聽他胡說,不用害怕的,你只要每過一秒滴答擺一下就可以了。”
“真的嗎?可是天下哪里有這么簡單的事情……”小鐘將信將疑,“不過,如果只是這樣,我就先試試吧。”
于是,小鐘很輕松地每秒鐘“滴答”的擺一下,在不知不覺中,一年已經過去了,不知不覺中,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當我出現動力不足的時候我又開始渴望“浩瀚的大海”。
總結如何設置目標
目標具體化(能想象出來那個地方就在那里)
目標困難化(我跳起來就能夠地著)
兩種思考方式應對不同目標(為什么要做這事?這事是怎么做的?)
今天先分享到這里,這只是《成功,動機與目標》的一部分學習心得。
實踐出真知。
思考:
我該設置一個怎么樣的目標來改善我的生活呢?
我遇到困難時怎么才能運用合理的思考方式繼續前進呢?
我該如何教會別人定目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