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拾遺 ??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過年,孩子們都收了很多紅包,所以我想談談金錢教育。
中國孩子從小缺乏兩種教育:金錢教育和死亡教育。
一個關乎生,一個關乎死。
死亡教育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和對待失去,金錢教育教我們如何獲得和對待擁有。
01
2018年1月12日,
一個叫“一個失業父親等待女兒歸”的博主,
在新浪微博上悲情哭訴:
“我含辛茹苦積攢了300萬,
卻被女兒偷走,揮霍一空。”
這名博主就是成都的老柴,
他女兒今年已經18歲了。
女兒很小的時候,
老柴就和妻子離了婚,
他覺得對不住女兒,
所以對女兒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
“不讓女兒受任何委屈。”
2017年,女兒提出去加拿大留學,
老柴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我往這張卡里存了300萬,每個月給你打錢。”
年底,老柴女兒就去了加拿大。
一周后,老柴發現銀行卡不見了,
一查,錢已全部轉至女兒名下。
“我發現女兒并沒去學校報到,
而是天天吃喝玩樂買奢侈品,
在微博和朋友圈上四處炫耀……”
老柴在微信上苦苦哀求女兒:
“如果你不把錢退回來我只有死,
你花的錢是帶血的錢,是老爸拿命換來的。”
女兒卻一下拉黑了他。
▲ 青少年已成為網絡直播的"主力打賞"之一
02
2017年9月22日,
張美突然收到一條銀行扣款短信:
“你的儲蓄卡轉賬支出1萬元。”
張美的第一反應是卡被盜刷了。
她趕緊去銀行,打出流水賬單。
一看賬單,她差點嚇暈:
“三個月里,我的銀行卡向同一賬戶轉賬多次,轉出了差不多40萬元。”
銀行工作人員排除“被盜刷”后,
張美一下想到了正讀高中的兒子,
“他經常拿我的手機玩。”
張美找到兒子,嚴詞逼供。
兒子終于承認:“是我轉的賬。”
張美問:“錢轉到哪里去了?”
兒子說:“用來打賞女主播了。”
兒子迷上了網紅直播,
沒事就給網紅小姐姐賞錢。
03
我為什么要講這兩個故事呢?
因為此類事情這幾年發生得實在太多,
所以我想來講講金錢教育。
教育家默克爾說: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
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不過中國人恥于談錢,
覺得一談錢就俗就功利,
所以大多數中國父母,
從不教給孩子關于金錢的知識。
在“缺錢”教育下長大的孩子,
不僅對金錢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
更難以理清金錢和人生的關系,
所以人生總是“錢惱”不斷,
甚至因為金錢而毀滅了人生。
金錢教育的實質是幸福教育,
金錢教育的實質是人格教育,
一個人的金錢觀,
會影響他一生的幸福,
所以今天我想來談談金錢教育。
04
金錢教育第一步:
讓孩子知道錢是從哪里來的。
春節回老家過年,
見7歲外甥正玩ipad,
他想買一套游戲皮膚,
于是向表妹要錢:“媽媽,我要買這個。”
表妹拒絕了:“這么貴,不買。”
外甥嘟嘴說:“小氣得很。”
表妹教訓說:“媽媽掙點錢不容易。”
外甥氣憤說:“騙人。”
表妹瞪眼說:“我怎么騙人了,你知道錢是怎么來的嗎?”
外甥不屑說:“手機里來的。”
表妹立馬無語了。
外甥又說:
“難道不是嗎?你買什么東西都刷手機。”
現在很多孩子就像我外甥,
根本不知道錢是從哪來的,
“錢是從樹上長出來的。”
“錢是從手機里刷出來的。”
“錢是從銀行卡里取出來的。”
所以金錢教育的第一步,
就是要讓孩子知道錢是從哪里來的。
這需要做好兩件事情,
第一件:帶孩子到你工作的地方看看。
第二件:教孩子熟悉社會的各個工種。
做完這兩件事,再耐心告訴孩子:
勞動才能創造財富。
金錢是通過辛苦勞動換來的,
是付出辛苦勞動后的報酬。
05
金錢教育第二步:
讓孩子知道金錢來之不易。
上個月,一位泰國媽媽,
在臉書上講了一段育兒經:
有天早上,5歲兒子不想上學,
于是她做了一個決定——
帶兒子去撿瓶子賺錢。
兩人走了很多很多路,
撿了一袋子塑料瓶,
但最后只賣了2泰銖(約4角人民幣)。
賣了塑料瓶之后,
孩子餓了,想吃烤腸。
媽媽說:“一根10銖,你錢夠嗎?”
孩子看看錢:“不夠。”
孩子渴了:“想吃雪糕。”
媽媽說:“一支5銖,你錢夠嗎?”
孩子看看錢:“不夠。”
孩子累了,想坐公交車回家。
媽媽說:“要10銖,你錢夠嗎?”
孩子看看錢:“不夠。”
回到家時,孩子已精疲力竭。
但他對媽媽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我明天要上學。”
第二句:“媽媽,掙錢真不容易。”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
勞動賺錢究竟有多么辛苦,
買一樣東西究竟需要多少錢,
他是完全沒有概念的。
所以在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時,
我們一定要規劃一些類似活動,
讓孩子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
如此,他們方能懂得珍惜金錢,
并尊重父母及其他人的勞動成果。
▲ 一袋塑料瓶賣了2泰銖
06
金錢教育第三步:
讓孩子知道收入并非全為己用。
我同學董偉在這一點上做得特好。
他們家每月都要開一次家庭會議。
會議定在月初,議題是:
“這個月你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
全家大大小小坐在一起,
把自己最想要的東西說出來。
爸爸說:"我想要一輛自行車。"
媽媽說:"我想去辦張健身卡。"
哥哥說:"我想去學圍棋。"
弟弟說:"我想要電話手表。"
然后一家人開始民主發言,
討論這個月最應該滿足誰的愿望。
反復討論后,大家一致決定:
"這個月哥哥的事情最緊要,
所以先滿足哥哥的愿望。"
為什么要設立這樣一個家庭會議呢?
董偉說:"我就是想讓孩子知道,
一個人不能把收入完全占為己有,
收入是為了支付全家人的開銷,
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為了一己享樂,
隨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時,
我們也不妨學習學習董偉,
設計一些類似的民主討論活動,
讓孩子們明白一個道理:
收入是為了支付全家人的開銷,
濫用金錢會影響其他人的生活。
07
金錢教育第四步:
讓孩子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小時候,我家附近有家石油廠。
石油廠有很多鐵物件,
于是很多家長便教唆子女:
“去撿幾個鐵東西回來賣錢。”
說是撿,其實是偷。
但很多家長都這樣說:
“反正是小孩,抓到了也不能拿你怎樣。”
所以孩子們“小竊”成風。
看著院里孩子們都這樣玩,
我也心動了,跟著去“撿”了幾個。
哪知撿回家,還沒來得及高興,
我爸提著一根棍子就沖了上來,
朝著我屁股就是狠狠幾下,
然后把我拽到堂屋跪下:
“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
我們家從沒偷過東西,如今……”
那年,我八歲。
我見到了我爸第一次流淚,
這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挨打。
所以,“教訓”實在是太深刻了,
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句話,
從此就刻進了我骨頭里,
我再也沒干過偷偷摸摸的事情。
現在為什么“裸貸”成風?
現在為什么這么多人做小姐?
現在為什么這么多商人賺黑心錢?
現在為什么這么多官員貪贓枉法?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時候缺少了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樣的金錢教育。
所以作為父母,
在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時,
我們一定要通過各種途徑反復強調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不要為了金錢出賣自己身體,
不要為了金錢喪失自己良知。
08
金錢教育第五步:
要學會給孩子零用錢。
在知乎上搜索“孩子 偷錢”,
會跳出很多這樣的話題:
《小孩子偷錢怎么辦》
《如何正確處理小孩子偷錢這件事》
《青春期的孩子喜歡偷錢怎么辦》
點開這些話題,
會發現很多孩子偷錢的奇葩事。
家長們頭痛不已,紛紛求招:
“該怎么教育孩子?”
但很少有家長問一個問題:孩子為什么會偷錢?
孩子為什么會偷錢呢?
有個孩子的回答很典型:
“我從五六年級開始偷錢。
數目不大,每次幾十塊。
我為什么要偷錢呢?
因為家里從不給我零用錢。
要用錢就必須向爸媽要,
但爸媽經常覺得我用錢的要求不合理。
比如,我想買玩具。
我媽就說:影響學習。
比如,我想買書。
我爸就說:可以去圖書館借。
當很多用錢要求都得不到滿足時,
我便萌生了偷錢的念頭。”
學者孫萌萌說得特別到位:
“很多孩子之所以養成了偷錢的習慣,
是因為缺乏穩定的零花錢來源。”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懂得,
給孩子零花錢是非常重要的金錢教育。
給孩子穩定的零花錢有三大好處:
●可以讓孩子產生獨立自主意識
●可以讓孩子學會計劃消費
●可以培養孩子量入為出的習慣
09
金錢教育第六步:
教孩子合理分配金錢。
給了孩子穩定的零花錢之后,
就要教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錢,
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
比如,我每周會給8歲兒子30塊錢。
然后讓他把30塊錢做以下分配。
第一個10塊,讓他自己決定怎么用:
“你買什么小玩具、小零食啊,
都可以自己買單了。
如果想買什么貴點的東西,
你就先不用,多攢幾個月。”
這10塊錢的分配,
一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二是讓孩子學會如何享受生活;
三是鍛煉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第二個10塊錢,
我讓他放在支付寶里,用于儲蓄和投資。
“這些錢要用在關鍵時候。
有一天你生病了怎么辦?
爸爸媽媽要動手術怎么辦?
你失業了怎么辦?
都要靠這部分錢渡過難關。”
這10塊錢的分配,
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
第三個10塊錢,我讓他用于共享。
什么叫用于共享呢?
就是用來做一些好事善事,
“給親人送點小禮物,
給同學朋友送點小禮物,
捐獻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這10塊錢的分配,
就是要讓他學會分享,
體驗與享受“給予”的快樂。
10
金錢教育第七步:
給孩子制造掙錢的機會。
在給孩子零用錢上面,
有兩個特別大的誤區。
一是富養——“要啥只管說”。
這樣富養出的孩子,
很容易形成驕奢淫逸的習慣,
最好的例證就是文首偷走父親300萬銀行卡的孩子。
二是亂激勵——獎勵做家務和做作業。
“你把地掃了,我給你10塊錢。”
“期末考好了,我獎勵一千塊錢。”
這種亂激勵容易造成一個大問題,
就是梁實秋先生說的:
“他未來可能會把一切關系都處理成金錢關系:
花錢買朋友,花錢買職位,花錢買愛情……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以錢為動力,
一切事情都用錢來度量與衡量。”
那該如何給孩子創造掙零用錢的機會呢?
我是這樣來劃分和創造的。
我把孩子的勞動分為三種。
第一種:你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的功課、收拾自己的玩具等,
我不會獎勵,因為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種:為愛而做的事情。
“洗洗碗、掃掃地等家務事,
這是為愛而做的事情,
我不會獎勵,這也是你應該參與的。”
第三種:為報酬而做的事情。
“你撿瓶子賣,我會給予獎勵。
你修剪草坪,我會給予獎勵。
你去賣報紙,我會給予獎勵。
我只獎勵他利行為,不獎勵自利行為。”
之所以這樣劃分勞動和進行獎勵,
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三件事情:
●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
●為愛付出是理所應當的事
●我勞動,我光榮
11
金錢教育第八步:
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
前年,外婆從住院到過世,
我帶孩子去了很多次醫院。
去年,姨媽生病到過世,
我也帶孩子去了很多次醫院。
這么做,兩個目的。
第一:表達愛。
第二:讓孩子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
每次去醫院看望回來,
我都要給孩子強調一件事情:
“金錢和健康相比,
健康遠遠重于金錢。
健康沒有了,金錢再多也等于零。”
不只是告訴孩子金錢買不來健康,
我還會利用各種機會告訴孩子:
“金錢雖然非常重要,
但并不能換來你想要的所有東西,
金錢換不來真正的親情,
金錢換不來真正的愛情,
金錢換不來真正的友情,
金錢換不來年輕的身體,
所以我們不能全部依賴金錢。”
有一次,一位朋友對我說:
“你干嘛老跟孩子強調金錢的局限?”
我笑笑,沒說話。
其實,我心里是這么想的:
錢雖然很重要,
但太依賴就會被它控制。
許多人都是因為錢,
而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我反復強調金錢不是萬能的,
就是希望孩子明白兩個道理:
●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
●即使不富有,依然可以享受很多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