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因為一件小事和靳先生大吵了一架。
事后,破天荒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為,主動道歉,感覺倒沒有想象中的糟糕。
說到吵架,這可是個技術活。
相比默默無聞,自己一個勁背地里生悶氣,偷偷的抹眼淚,我還是很喜歡滿屋喧嘩,動情之處再來個拍桌而起,什么翻舊賬,死不認賬,邏輯辯論,黑白顛倒,是非不分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看誰撂的話更狠,爭論的臉紅脖子粗,罵得狗血淋頭之后再爆一句粗口!
挺直腰板,揚長而去!
這感覺真是酷斃了!
解氣!
當然,前面的話全都不是真的,我只是說說而已的哦。
現實情況是每次瀕臨戰場,媽呀!兩腿發軟,兩眼發愣,舌頭打結。
想好了的臺詞,頓時全無用武之地,活生生的給憋回去了,氣場頓時弱下來。
對方一看,咦,這氣勢完全弱爆了嘛!搶得先機,繼而乘勝追擊,然后我就分分鐘被秒殺了。
說好的大戰個300回合呢,結果不到1個回合就苦兮兮的完敗。
2
吵架的時候是挺過癮的。
那么問題來了,吵完架是和好還是一拍兩散,老死不相往來?
后遺癥怎么解決,這就是看你是否有過人的智慧了?
還能怎么辦?
兩種情況:
無非就是你不理我,我不理你,從此變仇敵?
或者要不我給你個臺階下,這事就翻篇了?
前者就是赫赫有名的“冷暴力”,聽到這個名字就發抖。發抖倒不是因為“暴力”二字,恰恰是因為“冷”。
透徹心骨的寒潛入五臟六腑,涼了你的心肝脾肺腎。
那種冷到心窩的寒,漠視的眼神,鼻孔里噴出來的冷氣,會讓你感到痛徹心扉的郁結之氣堵在了心口,出不來也進不去。
所謂郁結于胸大概就是如此了吧。
后者倒是比前者好一些,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問題都解決了,氣氛又回到一片祥和。
說到底,很多老死不相往來的人們因為各種原因,權衡利弊到最后都會向第二種“和好如初”轉化。
經過本人親身實驗論證和觀摩親臨現場的觀摩,這兩種解決辦法根本就算不上解決辦法好嗎?。
乍一看貌似是解決了病癥。
沒有由表及里,不拔除病根,哪能身心痊愈呢?
時間久了前者傷身又傷心,后者也只是把真正暴露出來的問題打個哈哈就給遮掩過去了。
我想說的是,雙方反思后,如果自覺有錯,道個歉會死嗎?
4
我以前從不道歉。
因為,總覺得自己沒錯,沒錯為什么要道歉,更不用說提出吵架的原因和解決爭端的辦法了。
話說道歉也是講究“策略”的,當然發自真心的歉意這是核心也是前提。
反思需要冷靜和理智。
肯定對方說得在理的地方,這是其一。(肯定,會讓對方覺得你攻擊性不那么強、態度友善,心態緩和以后,他也更容易接受下面的建議。)
道歉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是真的錯了,反省事件的始末,到底錯在哪里,這是其二。(比起一句不痛不癢的“對不起”,“對不起,我不該說……完全忽略了你的感受…..”,哪種說法更有誠意?若是你會更容易接受哪一種形式的道歉?當然是第二種。)
提出解決此次問題的辦法,延伸出今后避免此類事情發生的辦法,提出建議,這是其三。
這也是爭吵最大的意義。
寫在最后
人們大多不愿意道歉,或者自覺有錯也會因為所謂“要面子”,而遲遲不動口,最后就變成了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很多人甚至認為,如果我先低頭,那我豈不是矮人一截?
我們需要弄清一個含糊的概念,一句“我錯了,對不起……”說明的是這件事你做錯了,純屬就事論事,并不是從此自己否定自己,他人也不會因此而否定你這個人。
很多人拉不下臉來的原因就是誤把“事”,當成了“人”。
俗話說“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聽起來好像是這么個道理。
但是,你首先要弄明白,不管是面子還是里子,始終都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掙的。
就你這一副知錯不改,得理不饒人,自以為高高在上,世人皆不如你的姿態,傲氣十足的臉孔,你憑什么要別人給你面子?
相反,你自信,大度,謙遜,風度翩翩,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時候,也不會在乎世人眼中所謂的面子了。
《老子》云:唯夫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只有在還沒有擁有某一樣東西的時候,才會拼了命去爭搶。
東西如此面子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