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曾入駐日軍殘兵,被多方占用的杭州溫州會館是怎樣回到溫州人手中的?東甌中學建校幕后還有這些故事
三十六坊君最近推送的“杭州私立東甌中學”一文(點擊閱讀),引起不少讀者關注,曾在溫州六中(溫州實驗中學)任教的知名教師留言稱,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知曉杭州有這所溫州人辦的東甌中學,且該校校務委員徐定豹“或與六中外語教研組長徐定豹是同一人”;也有讀者留言,東甌中學在辦學之前的校舍,即旅杭溫州同鄉會會館,在抗戰期間淪陷,曾被多方人士占用;抗戰勝利后,這里仍駐有日籍傷殘軍人等。那么,溫州旅杭同鄉會館舍是怎樣回到溫州人手里?他們又是怎樣募得款物創建學校的?
01
抗戰結束后發起恢復同鄉會
? ? ? ? 溫州旅杭同鄉會成立于1921年冬,建會歷史可溯至1913年12月18日成立的甌屬旅杭同鄉事務所,這是舊溫屬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泰順、玉環六縣同鄉所組織的、以“聯絡同鄉情誼、協謀公共利益”為宗旨。潘國綱擔任首任會長,林大同、陳蔚為副會長,購置杭州市原花市路(今郵電路21號) “西式樓屋三幢”,作為同鄉會辦公場所,俗稱“溫州會館”,成為溫籍旅杭人士共敦鄉誼的大本營。抗戰期間杭城淪陷,同鄉會會務陷入停頓,館舍亦被侵占。
? ? ? ? 抗戰勝利后,各界復員杭州,依照《收復地區人民團體調整辦法》規定,部分旅杭溫籍人士發起恢復同鄉會。
1945年10月5日,部分溫州旅杭同鄉在杭州“多益處”國菜館(又名多一處國菜館,由寧波人戎光久于1920年開辦,原址在今杭州市延安路解放路口。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銘一處”酒家。1958年,遷至中山北路)召開抗戰勝利后第一次同鄉會會員大會。會議改選理(監)事會,討論收回同鄉會會館、籌措會費、重新登記會員、呈請備案等議題。
同年12月10日,杭州市政府批準成立溫州旅同鄉會整理委員會,明確了收回會館的工作重點:一是呈請杭州市房屋處理委員會登記收回;二是查明占住本會館之各家,請其遷讓。
02
遞文杭州市政府申請回收館舍
1945年12月12日,溫州旅同鄉會整理委員會向杭州市政府呈文《懇請市政府迅函杭州電信局遷出本會會所》,提出“本會之教仁街二十九號之乙之會址,二十六年冬間省垣淪陷,該屋被敵之交通兵占住”“今者抗戰勝利,敵寇均已解甲歸去,近查該屋尚有杭州電信局員工及日籍殘兵留住在內”“仰祈迅函杭州電信局,將該屋留住之員工及日籍殘兵尅日遷移,并內部所有上項器物,亦應隨同房屋點交本會收回,俾便開始辦公”(見盧禮陽、楊志華《潘鑒宗與溫州旅杭同鄉會》,中華書局2017年2月,第167頁)。
申請回收館舍的文書 杭州市檔案館 藏
但是,收回一事并不順利,被政府機關強占部分會館房舍遲遲不肯騰退。1946年8月22日,溫州旅杭同鄉會再一次向市政府提交《為呈請核轉浙江區直接稅局迅將本會屋尅日遷移交還本會以維產權由》,說:“查本會所有教仁街二十九號之甲洋房一座,于去年12月間,租給浙江區直接稅局為宿舍,訂有合同約據,載明期限終了。甲方收回自用,乙方不異議等語,該屋租期已于本年七月底終了。本會迭函該局依約遷移收回自用,詎該局屢以不經之詞諉卸拖延,置租約于不顧,意圖強占……”署名為溫州旅杭同鄉會理事長趙詠八 。
趙詠八為樂清人,1947年至1948年,曾任處州中學校長,時任溫州旅杭同鄉會任理事長。
03
籌款辦學,首期招生六百人
在同鄉會一再強烈要求申請收回產權的同時,同仁開始清退占(租)戶、積極籌措經費,修繕改建館舍。資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申請戰后重建救濟款(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浙江分署);二是向社會募捐。
申請救濟款:抗戰勝利后,為適應大規模的善后救濟,1946月2月,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在浙江、福建兩省設浙閩分署;11月,浙閩分署改組為浙江分署,專辦浙省善后事宜(福建改由總署直轄)。《杭州市私立東甌中學創辦經過報告》也有“撥發賑米三十噸,變價收入一億九千一百六十一萬九百元(191,961,900)作為修改校舍之需”的記載。
根據“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浙江分署部分房屋工賑工程表”,當時救濟款物基本撥發給學校、醫院、孤兒院等教育、衛生、慈善等公益性單位,以便戰后重建。其中溫州收到救濟的有正在修建的溫中附小校舍(省立溫州中學)、樂清醫院等單位。而撥給東甌中學的賑米30噸,占總量食米十分之一,占比較大。至于收到賑米的時間,據參照,應該在1946年的七八月間。因為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也曾為修建浙大校舍,于1946年7月8日致函分署:“本校自戰事以還,杭州校舍大部分遭敵破壞……以工代賑辦法,撥給本校使用工人面粉及其他物資若干。”
社會募捐:《杭州市私立東甌中學校董會請示》記載:“數月以來,對于該項籌備工作大致就緒,計已籌足基金貳億元專款,存儲東南建設公司以備購置田產之需,至開辦所需經費并已呈準行。”
1947年11月27日,旅杭同鄉會在《浙甌日報》刊登勸募啟示:“旅杭同鄉張強、張鑫、林樹藝、洪季川等六十余人,為謀作育青年學子暨增進同鄉公益福利起見,經一致決定,以教仁街溫州會館原址,創設東甌中學。除請求行總浙江分署援例撥助振米藉充修建經費外,并發起籌募建設基金五億元,為經常基金,以期一勞永逸。昨日旅杭各同鄉已致本埠各界熱心教有人士,廣為勸募,共襄義舉云。”
據《杭州市私立東甌中學創辦經過報告》(1948年5月)統計,籌集館舍重(改)建經費共計三億六千七百萬余元,其中:賑米30噸(變價191,961,900元)、募捐125,733,400元,糧貸罰款50,000,000,合計367,695,300元。籌得款項后,同鄉會修理了全部房屋且新建教室一座,整飭其他建筑為教學、生活等設施,至1948年5月重(改)建工程完工,開始招生,首期學生六百人。
東甌中學畢業生留影
當時的東甌中學師資雄厚,集中了當時旅杭溫州人中在政界、文教界等方面的翹楚。新中國成立后,經改制重組辦學到1956年被政府接收,并入杭州其他公立學校。部分師資回到溫州任教。如前文讀者提及東甌中學的校務主任徐定豹,與1921年出生的馮堅(溫州人,曾在溫州中學、溫州二中、溫州六中、溫州教育學院擔任教師)是浙江大學同學。馮堅1947年從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他說“在龍泉分校時,我們時常去風雨龍吟樓看望夏先生”,這里的“我們”,就包括徐定豹。來源:溫州三十六坊
參考文獻:
《杭州市私立東甌中學創辦始末》 作者 張小宇